.
陈凯师

株洲在线人才网【青春语文·俞春霞“春霞读君姐”】(十五)群诗阅读课:《孤独是人生的必修课》-王君青春语文名师工作室

【青春语文·俞春霞“春霞读君姐”】(十五)群诗阅读课:《孤独是人生的必修课》-王君青春语文名师工作室

群诗阅读课:《孤独是人生的必修课》
文/俞春霞
【写在前面】《正视孤独是我们一生的必修课》,是一堂主题型群文阅读课,也是一堂古诗整合课。大家都知道我们青春语文课堂研究着力于七种文本类型:主题型文本、语用型文本、写作型文本、诵读型文本、思辨型文本、拓展型文本、积累型文本。我这堂课选取的是其中之一主题型文本,选取了柳宗元的《江雪》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和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三首古诗,以“孤独”为线索,从三首诗三种层面来分析“孤独”,柳宗元是“屏蔽”式孤独,李白是“共存”式孤独,陈子昂的“跳出”式孤独,让同学们正视孤独,不畏孤独,享受孤独。之所以如此选择如此处理,是因为“不仅发掘文本的语用功能,更要发掘文本的生命价值”是我们青春语文永远的追求。上这个课也有个背景,就是我一直是个班主任看多了我们学生因为害怕孤独而沉迷网络,也有部分同学被同学排挤在孤独中抑郁,还有的同学遭受家庭的变故没人理解陷于“孤独”难以自拔,另外我自身很长时间也处于一种事业生活的“孤独”期,我想通过这一课来进行“救他”和“自救”,王君老师告诉我们:要打通文本和生活。你的教法就是你的活法。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从以下三方面确定了本课教学目标:
1)根据诗歌意象品读“孤独”
2)抓住重点词句深入“孤独”
3)享受“孤独”俯视“孤独”
3、教学难点:理解不同层次的“孤独”。
对于七八年级的学生,因为经历少,可能对“孤独”还停留在“无聊”“空虚”的层面。但是随着青春期的到来,“成长的烦恼”也确实在逐年递增,他们也开始试图探寻自我,包括自己的不同情绪。而“孤独”是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这个时候让他们理解不同层面的“孤独”和突围的方法是很有必要的,既能更深层次地理解诗歌,又能为他们接下来的人生保驾护航,可谓一举两得。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柳宗元“屏蔽式”孤独
一、导入
各位同学,《中国诗词大会》有个环节就是看图猜诗,我们也来玩玩,看这幅图你能猜出它是哪首诗的意境?

学生回答:《江雪》
看这幅图,群山连绵,白雪皑皑,江心小舟,渔人独钓。这个渔翁给你什么样的印象?
学生:孤独
没错,“孤独”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话题。
看这三首诗,都是写“孤独”。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得利满。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屈臣氏酒窖。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幽幽,独怆然而涕下。
你觉得这三首诗很明显的共性是什么?
唐诗。气象恢弘,背景壮大。
哪个诗人最“孤独”?
学生说。
【设计意图】以图片猜诗激趣,直接入题,引出《江雪》,并由《江雪》的画面引出“孤独”的话题,三首诗切入,直观形象,符合七八年级孩子心理。
深入学习——
《江雪》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背《江雪》

你觉得渔翁的“孤独”体现在哪里?结合具体的“意象”来回答:
【屏显】
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学生回答。
“千山”“万径”将人物置身在群山阔水之中,以空间的“大而空旷”表现一个人的孤独。“鸟迹”“人踪”全无周围没有别的生命出现以“静”来衬托孤独。
“雪”眼前看到的整个画面只有“白色”色彩单调显出“孤独”
“寒江”之“寒”不仅是天气的“寒”还有孤独内心而生发的寒意。
……
适时引出关于“渔翁”这一意象的意义:
关于“渔翁”
唐诗宋词中有各式各样的渔翁,他们大多数因遭遇挫折而看透世事,从而希望过一种与世隔绝的生活。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对世事的不满,透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情怀。
【设计意图】通过“意象”来分析人物形象人物心理,是鉴赏诗歌的一种重要手段,所有的评判都不可空谈而要依托于文本。意象就是解读诗歌的一个重要抓手。并由“意象”到“意象”揭示渔翁的内涵。为推进课堂做准备。
三、柳宗元的“孤独”
提问:渔翁的“孤独”到底是谁的孤独,他为什么这么孤独吗?
由上面“渔翁”的意象含义不难推出本诗中的“渔翁”就是作者自己的化身
结合历史背景:
【屏显】
柳宗元少年得志,二十一岁中进士。三十岁左右就进入了中央核心层,和王叔文等发动了“永贞革新”,后“永贞革新”失败,得罪了唐宪宗,被贬到永州。在永州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只得住在寺庙;在永州他失去了母亲和当时唯一的女儿。总之,生活的种种艰难一起向他袭来,回京的希望又一次一次落空,于是他给自己营造了这样一个“纯白”的世界,在那个世界他就是“渔翁”,傲然闲坐,孑然一身。
由作者经历回到“渔翁”形象。
提问:这个渔翁下雪天冒着严寒,他能“钓”上什么呢?
他不是在钓鱼,而是在——
学生回答。
【屏显】
他不是在钓鱼,他在空钓,钓的是绝望和伤心。
他不是在钓鱼,而是在用“遗世独立”的渔翁的身影来抗议
他不是在钓鱼,而是在处境艰难中保持一个文人最后的清高和尊严
他不是在钓鱼,而是在在反思和冷静
……
但是最终柳宗元没能从自己的“孤独”中走出来,46岁客死他乡。
【小结】
柳宗元“屏蔽式”孤独:屏蔽现实,沉陷孤独,煎熬度日
设计意图:结合写作背景,直蹈柳宗元“孤独”核心。

第二部分 李白的“共处式”孤独
每个人的活法不一样,我们再来看看“诗仙”李白他是如何对待“孤独”的?
一起读【屏显】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李白的“孤独”体现在哪里?圈出具体的意象并作具体说明。
学生回答。
【屏显】
“众鸟”高飞尽。“尽”:一只也不剩。
“孤云”,云也是孤单的,连这孤单一片云也不会为我停留。
鸟飞云去,写出它们对我的嫌恶。写景实际上是写当时作者的一种生命状态,谁都不愿走近,孤独无奈百无聊赖。
李白为什么这么“孤独”?
【屏显】
李白虽有“诗仙”之称,但是他的人生同样有被人“嫉妒”、“嘲笑”、“流放”的经历中华石龙子,甚至有着报国救民的理想一辈子也不能达成的遗憾。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距他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离开长安的时间已有整整十年了。长期飘泊的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
那么李白如何对待生命里的这些“孤独”?
重点读这句话: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但诗人的眼前还有这一座敬亭山,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回看着他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李白真乃“谪仙”也,他能跟山对话。
这就是他对待孤独的方式:
把自己融入自然,寻求安慰和寄托。
【小结】
李白“共存式”孤独:承认孤独,正视孤独劳春燕去世,享受孤独
【设计意图】结合意象和具体的字义重点句子再次让学生学会通过“意象”理解。由表及里分析诗意,逐步理解李白的“孤独”。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

第三部分陈子昂“跳出式”孤独
陈子昂留下来的诗篇不多,单就其中的一首《登幽州台歌》就足以使他名垂千古,因为他对“孤独”的理解独特而深刻。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幽幽黑海霸王花,独怆然而涕下。
提问:我们读这首诗是用豪壮的语调读南汇中学,还是用悲痛的语调读?
【设计意图】用两种不同的读法让学生自己先揣摩,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读前两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古人”“来者”特指什么人?
【屏显】
幽州台,即战国时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专门在此招才纳贤。
明确:“古人”“来者”特指像燕昭王那样贤明的君主裘东耀。
仿写:“前不见……后不见……”再比较诗中原句,体会诗句历史苍茫的感觉,格局的大气。
作者的“孤独”体现在哪里?
诗人看不见前古贤人,古人也没来得及看见诗人;诗人看不见未来英杰,未来英杰同样看不见诗人,诗人所能看见以及能看见诗人的,只有眼前这个时代。在大的时间轴上作者是孤独的。
【设计意图】从特定的意象到特殊句式的仿写始终把控学生的参与感,体会作者将个人的情感得失放到大的时间轴里的那种苍茫感短面熊。
读后两句:念天地之幽幽,独怆然而涕下
提问:观察与前句有什么不同,与以往我们读过的唐诗有什么不同?
句式不一致,字数不相同。
【屏显】
本诗在句式方面课间好时光,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
改一改:将本诗改成前后字数一致的诗句:
前不见古人话梅粉,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幽幽,独怆然涕下。
体会一下改句和原句哪个好?
明确:原句好。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因为后两句作者又想到了天大地大,个体渺小。对于整个宇宙空间个体确实是微不足道,个体的孤独不可避免却又是无可奈何的。想通了这个自然语气也和缓了。
【设计意图】由上下两句句式的不同,引出楚辞体的介绍。同时也凸显作者心情的变化。
到底应该以什么样的语调读这首诗呢?
链接资料:
【屏显】
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连连遭受挫折。在这种心情下登上了幽州台。
【屏显】
陈子昂写这首诗的时候是满腹牢骚,一腔愤慨的,但它(此诗)所表达的却是开创者的高蹈胸怀株洲在线人才网,一种积极进取,得风气先的伟大孤独感。它豪壮而并不悲痛。——李泽厚
陈子昂是将一己的“孤独”放到了大的时空里。在宇宙面前,每个个体都是渺小可悲的,在时间面前生死都是微不足道的。如此“孤独”也就释然了。
【小结】陈子昂“跳出式”孤独:跳出小我高瞻远瞩俯视孤独

【设计意图】和一开始的问题照应,回答了关于文章基调的核心问题,也使课堂直达主旨浑然一体。
小结学法:
意象深入法
关键字句法
朗读体会法
背景引入法
【设计意图】总结学法,积累知识。课堂落到实处。
第四部分:我们的“孤独”如何安放?
柳宗元将“孤独”放到一个大的空间里,所以孤独被无限扩大了;李白将“孤独”就放在当下,不夸大也不回避,他正视孤独也享受孤独;陈子昂也“孤独”但是他不仅将“孤独”放到大的空间去考量,还把它放到漫漫的历史长河里考量库洛纳斯,所以也就心平气和了。
是啊都塔免税店,生年不足百,常怀千岁忧,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其实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孤独”,学了这一课,你觉得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孤独”?
学生回答。
【板书】孤独
【积累名句】
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阿桑《叶子》)
孤独是生命圆满的开始,没有和自己独处的经验,不会懂得和别人相处。(蒋勋《孤独六讲》
孤独没有什么不好。冉少平使孤独变得不好,是因为你害怕孤独。(蒋勋《孤独六讲》
当你静下来,处于孤独的状态,内心的语言就会浮现。你不是在跟别人沟通,而是与自己沟通,所以不管禅宗或者西方教派,都有闭关的仪式……(蒋勋《孤独六讲》
所以孤独不可怕,只有正视,只有不断修炼,我们才能不断地遇见更好的自己!
所以——正视孤独是我们一生的必修课!
【设计意图】由三首诗回到我们学生的生活,形成他们对“孤独”心态的一个指引方法。既学会了古诗文的鉴赏方法也学到了生命自我疗救的建议。
【教学反思】
这是一堂主题型文本的课。主题型文本不是只讲主题,空谈主题,主题型文本必然是建立在文本的基础上,也必然会关注到文本的语用价值。
王君老师一直教导我们说:一堂好的语文课,必然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扶相携,自然渗透。不充分体现“工具性”的课,没有语文味儿。而“人文性”缺乏的语文课,肯定是缺少直达人心的力量的。所以,对经典文本的学习,一定要着力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端融合”。何谓“高端融合”呢?就是我们在经典文本中发掘出了“最适合于这个时代,最适合于这个时代的学生”的“精神资源”,并且以这个“精神资源”为基础,进一步开发出了对学生最有用的“语用资源”。我们把这样的“精神资源”和“语用资源”带进课堂,争取让经典文本的学习别开生面。
这成为我的课堂的一直的追求。
这堂课无论是柳宗元的孤独、李白的孤独、陈子昂的孤独,我都力图在他们的诗中作具体的分析,背景的引入也是立足在写作诗文的基础上。
我努力这样做着,但是知道一定还有很多不足。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作者简介:俞春霞,扬州市甘泉中学教师。扬州市邗江区第六届中学语文中青年教学骨干随身集合石,扬州市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汉明帝尊师,王君我的合租情人,青春语文名师工作室成员,《语文湿地》专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