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凯师

松下gf【雅昌专稿】从“媒体”到“身体”:新媒体艺术需要你的参与-雅昌艺术网

【雅昌专稿】从“媒体”到“身体”:新媒体艺术需要你的参与-雅昌艺术网龙魂噬天决


▲图片来源于网络
10年之前,我们互不相识;
10年之后,我们依旧陌生福州飞云峡,但隔着网络可能互抢红包。
至今10年间的科技改革,最切实的体验是从GPRS到WIFI,从唯一的贪吃蛇到手游、VR盛行。而每一次技术进步除了给生活带来变化,也会让艺术发生巨大的变革冷风暴。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身体 · 媒体II”展览
早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刚兴起的便携式摄影录像设备被用于艺术表现,造就了录像(影像)艺术第一代大师们的诞生,也让新媒体艺术由此开端。所以,区别于装置、行为艺术,新媒体艺术是与虚拟相关,或者与虚拟现实相关的一种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学科。
但瞬息万变的技术革命,“新”被消解。以至于新媒体艺术这一定义本身便值得推敲…
新媒体艺术的转变:从2007到2017
如果说,“连接进局域网”跨国追逃,部分人也许会疑惑,但如果换个说法“连接下wifi”,你是否轻松明白了对勾函数?
这和新媒体与艺术之间的关系类似,科技借助艺术化的形式和手段左天成,成为每个观众都能看懂,都能有新鲜感官感受的艺术。相反,艺术观念在技术的协助下缩短与观众的距离,让大众更能无人为障碍地去体验艺术。
这种科学家+艺术家,让艺术与人相互了解的关系,被龚彦在2007年描述为“一次技术、想象、意志与精神高度混合互动的炼金过程。”

▲“身体·媒体II”布展现场松下gf:盐田千春末日戒备,《生命之川》,2017年,装置,高达22米
10年前的2007年,由龚彦联合策展的“身体·媒体”,以观众的“身体”为载体,开始探索“艺术”与“科技”的边界问题,寻求新煤体艺术的发展方向,建立更开放的艺术概念。
当时苏江华,邀请了来自7个国家,11位当下国际上最为活跃的新媒体艺术家袁子轩,珂兰葵尔瑞分为三个部分“身体激活作品”、“身体即作品”、“身体媒体”。每一件作品都是第一次在中国亮相,并以照片、录象等形式,展出每一件作品的创作过程,消除艺术创作和普通观众之间的距离。

▲“身体 · 媒体II”作品:高谷史郎、乌尔夫· 朗海因里希、克里斯蒂安·巴托斯,《3D水阵》
2014年,装置、水、光,尺寸可变
图片版权? photo Patrik Alac
阔别10年后,为继续讨论新媒体与身体的密切联系,2017年4月29日至7月30日,“身体 · 媒体II”再次延续。龚彦和理查德·卡斯特里(RichardCastelli)共同策展,将展出来自12个国家的24位/组艺术家的29件/组作品,将分为“被动的身体”、“移动中的身体”、“身体的时间”等篇章。从建筑、空间、城市规划等多重角度,以装置、行为、摄影、影像以及更多难以界定的艺术表达方式,进行跨学科探索。
在新媒体技术发生巨大变化的现在,展览抛开了媒体和新技术,回到艺术本身东南大学校歌,追溯身体与艺术之间相呼相应的存在关系,试图突破互动艺术展的边界。
跨度10年的作品有哪些不一样?

▲“身体 · 媒体II”作品:高谷史郎、乌尔夫· 朗海因里希、克里斯蒂安·巴托斯,《3D水阵》
2014年,装置、水、光,尺寸可变
图片版权? photo Patrik Alac
今年的“身体 · 媒体II”布展在封闭的漆黑的展馆中,没有视线的先入为主,使观众的身体成为丈量作品的尺度。也许正如策展人龚彦所说:“身体,就像是一个人类随身携带的等身界面,一个熟悉又陌生的他者,新媒体技术赋予它游戏和表演的舞台,延缓着它的衰老,就像新媒体技术延缓着艺术的局限那样。”

▲“身体 · 媒体II”作品:高谷史郎、乌尔夫· 朗海因里希、克里斯蒂安·巴托斯,《3D水阵》
2014年,装置、水、光,尺寸可变
图片版权? photo Patrik Alac
现场将呈现单纯、重复的手工制作方式的两件作品《上海时间》和《剪纸#21》作为开幕表演声优御三家。也将有,如《ZEE》和《矩形规训》等通过观众身体的参与作品实现的互动作品。
但不管是哪种类型的作品,10年时间桃花宝鉴,也许在同一艺术观念上,不同的媒体能表达出不一样的含义。所以,在2017年的作品之后,我们有必要回望2007年,新媒体艺术在当时的表达方式男神睡务局 。
2017年部分作品:


▲马克 · 弗马内克《上海时间》
马克 · 弗马内克为本次展览创作的一件行为表演作品《上海时间》,将在2017年4月28日(本周五)下午3时至晚上7时现身。以四小时不间断的实时表演,59名工人随着每一分钟的物理时间变化只字加一笔,相应地以30块木板搭建出电子时代的数字时间,共进行了1611次变化,用以来计算、呈现并想象流转的每一分钟。观者不仅将看到时间的流逝,还将看到表演者以人力构建时间的发生,同时也不断伸向过去,引向未来。


▲阿部幸子,《剪纸》,2010年,2010年利物浦双年展展览现场,现场行为调教太平洋,图片来源于艺术家
“身体 · 媒体II”现场的《剪纸#21》是一件将持续十天的行为艺术作品,艺术家阿部幸子坐在二楼展览平台进行剪纸,把过往创作积累的纸丝与新产生的纸丝彼此缠绕,并在展厅现场的楼梯上形成纤弱、柔美的瀑流。
1995年,阿部幸子开始关注“剪纸”这个行为。直到2004年,她将这一日常行为转换为艺术作品九天雏龙。通过持续剪普通A4白纸的行为,艺术家为观者营造了一个亲密、静谧、停滞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只有剪刀所发出的声音在计算着时间的流逝。


▲《ZEE》科特·亨茨齐拉格,烟雾与光线装置,图片来源于艺术家本人
《ZEE》是一件浸入式装置作品,走进这件作品后,观者将会进入一个迷幻的弥漫人造雾的空间中。在这个布满了高密度雾气、没有边界的空间里,频闪的光线会柔软且均匀地穿透重重雾气,不断变化出光影效果。观者将随着一根灵活悬挂的绳索东方婵妆,漫步、穿梭、游走于作品之中。
2007年部分作品:

▲2007年“身体 · 媒体”海报

▲科特·亨斯克拉奇《卡玛》 程序装置 2006
“卡玛”是一个程序来改变的视听装置,在艺术家逐帧的控制下,一个永无休止的情感世界正展现在我们面前。
作品里看似不适、颤抖晃动着、呻吟着的三维人体悬浮在空间内,使得这个装置具有了生命力。在三维人体的运动和动作由一个附加的声音软件合成,在空中形成了一条动态的声轨。这些人体通过“运动”和“情感”,使自己成了散点状的乐器,成为了交响的一部分长刀无痕,组成多层声音空间。

▲《模特五号》
这位奥地利艺术家的一些作品,旨在为创造一个完全抽象的视听世界去看声音,去听图像,并把它们融为一体碧海红波 。
1994年,模特5号在伦敦ICC的首次亮相便被评论为“把数字录像带人戏剧构架的最美丽的实验之一”。虽然使用的是一种称为“粒子合成”的音乐设计原理,但是这对组合却扩大了每一帧中的粒子容量(视觉和声音内容),并通过表演者香月明美的面部表情,在伸手可触的距离内,唤起观众扭曲灵魂的疯狂释放。

▲杜展君 《清洗》 互动多媒体装置 2001年
观者面对一条宽4米、长12米、铺着灰色地毯的长廊,他们的脚步一旦触及地毯,人形影像将立即追踪而至。地面有196个传感器,它们控制着4台电脑,再通过天花板的投影机把4个视频影像投射到地毯上。
四个视频影像将紧随观众的脚步,忙着清洗、抛光、擦洗一切观众可能留下的足迹。观众被拿着碎布、扫帚、刷子、吸尘器,接踵而至的兢兢业业地清洗痕迹的身影所包围,直到观众走出地毯,它们才肯罢休。

▲克里斯蒂安·巴托斯《一隅》 投影作品 1998

▲《失重》 互动装置 2003

▲杰弗里·邵《EVE 穹顶》
展览信息:
身体·媒体II
策展人:龚彦,理查德·卡斯特里
展期:2017年4月29日-7月30日
地点:PSA 一楼、二楼
参展艺术家(根据艺术家姓氏首字母排序):
阿部幸子(Sachiko Abe)、约翰·米歇尔·布鲁耶尔(Jean Michel Bruyère / LFKs)、埃马纽埃尔·卡利耶(EmmanuelCarlier)、贾丽拉·埃塞蒂(Jalila Essa?di)、马克·弗马内克(Mark Formanek)、胡为一、乔治·赫拉迪克(George Hladík)、科特·亨茨齐拉格(Kurt Hentschl?ger)、乌尔夫·朗海因里希(Ulf Langheinrich)、曼侬·拉布莱克(Manon Labrècque)、朱里安·迈尔(Julien Maire)、蒂尔·诺瓦克(Till Nowak)、One Life Remains、克里斯蒂安·巴托斯(Christian Partos)、盐田千春(Chiharu Shiota)、榊原澄人(Sumito Sakakibara)、高谷史郎(Shiro Takatani)、皮尔维·塔卡拉(Pilvi Takala)、曼纽尔·韦森(Manuel Vason)、约翰·伍德&保罗·哈里森(John Wood and Paul Harrison)、弗兰索瓦·威廉姆(Fran?oisWillème)、苏珊·瓦格纳(Susanne Wagner)、吴珏辉、徐文恺aaajiao
开展前两周(4月28日-5月12日)将延续展览热情,向参观观众免票。
编辑:张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