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凯师

最强大脑最新一期【随想专栏】谈谈两晋南北朝:东晋-追风传媒

【随想专栏】谈谈两晋南北朝:东晋-追风传媒

随心而动,想我所想”
独特、深度、犀利
这里是资深传媒人周立东的《随想》
每周与你相约
本期《随想》推荐
???
【谈谈两晋南北朝:东晋】

▲东晋十六国时期全国版图
西晋亡后,东晋偏安江左,居然还生存了一百零四年,国祚比西晋长得多,这是一个奇迹。当然,和历史上定都江南的王朝一样,最终逃脱不了被北方政权灭掉的命运。
究其原因,大约是南国富裕之地年谊世好,“暖风熏得人儿醉”,君臣早早失掉了进取之心,但求能苟延残活,纸醉金迷地偷生就好了。再者,在冷兵器时代,靠两条腿行军打战的南兵,在北方平坦宽阔的原野上,根本抵挡不了善骑射的北国锐骑,加上难耐寒冷的气候,就是前期能小胜,最终也只能丢盔弃甲、落荒而逃。
它能享国百多年,倒不在于君王比西晋祖辈好多少,而是乱华的五胡鞑子们,相互之间残杀得昏天黑地,谁也没吃掉谁,也就没精力去江南收拾它。唯一的危险,是前秦的符坚,算是表面上“统一”了北方,率几十万各族兵马南来,却恰逢东晋君臣同心,靠着谢安、谢石等能臣,在淝水一战而败,连带前秦政权也跟着覆灭。
西晋灭亡后的次年(317年)三月,琅邪王司马睿在建康即位称晋王,改元建武元年,东晋开始了。
晋元帝——东晋始奠基 王马共天下
在中国历史上的王朝中,开国皇帝即遇权臣扯肘、发生叛乱而几乎被灭,只有东晋了。
琅邪王司马睿是司马懿的曾孙,和惠帝、怀帝同辈份,在西晋初年分封的诸王中辈份低、资历浅。他是在“八王之乱”后掌权的东海王命宗室王出镇襄阳、邺、长安等全国重镇时,被派镇江南建业的,姜正阳来建业时他向东海王要走了参军王导,因为王导满腹经纶,是个奇才。

▲晋元帝
临沂王氏是著名士族大姓,也是南迁各士族的代表人物,“八王之乱”前后南迁的中原名门大族很多。而同时,江南自三国孙吴时起,强宗豪族也非同小可,吴郡吴氏、义兴(今宜兴)周氏、山阴贺氏等势力都很强大,他们颇看不起这个年轻资历浅的琅邪王。正是靠着王导的非凡才干,平定了这些大姓的乱子,并让南北的士族们真正团结在司马睿的周围,东晋才算在江南站稳了脚跟。
王导还有个堂兄英灵战记,是东晋扬州刺史,名符其实的大军阀。王家两人,一内一外,权倾天下,所以当时谚传“王与马、共天下”。任何臣下如果势力太大幸运超人,总会引起皇帝忧心的,晋元帝逐渐采取行动抑制王氏势力,王导始终忠心耿耿,但王敦却造起反来。永昌元年(322)年,王敦从武昌起兵,很快打下了建业城,晋元帝成了徒具虚名的皇帝。
司马睿之所以没被废,是王导的坚决反对,同时朝野上下都还有不小的敌对势力,王敦自己身体也快不行了,最后在同一年晋元帝忧愤死去、太子司马绍继位成了晋明帝后,他再度起兵被王导等晋将打败。当然,王敦死在自己彻底失败前。东晋初年的内乱终于平息,但它已元气大伤了。
晋明帝——在位仅数年 平乱安天下
有的皇帝虽在位时间不短,但昏庸无能,没干几件好事,有的还遗患后世,埋下大乱的种子,西晋武帝司马炎就是如此。东晋的第二个皇帝明帝司马绍,在位只有区区几年(公元322-325年),但却成功平定王敦之乱,稳住了局势,不能不说是个能君。他还知贤善任、授权以专,做事大度豁达,如果没有他,东晋开国不久就可能亡国了。
王敦的失败,最强大脑最新一期在于攻占建业(后改成建康)没有马上废元帝而代之,自己又回到武昌去遥制朝政,原因当然是他的堂兄王导等朝臣忠于晋室,外面还有其他军州与他作对,他怕被抄了老巢。等明帝继位后不久,王敦想谋逆了,要求朝廷招他入朝,还强索几种礼遇:黄钺、班剑、奏事不名、入朝不趋和剑履上殿,明眼人都明白这是夺取皇位的前奏。但他还没来得及入朝,就病重不起了。

▲晋明帝
以前,因嗜杀残暴,就是他的左右都有不少反对派,在京城的王家兄帝亲戚都忠于晋室。晋明帝登机后,很得人心,形势已和之前大不相同。晋廷在得知王敦病重后,明帝下决心主动讨伐王敦,以王导为大都督,温峤、卞敦、应詹、郗鉴、庾亮和卞壶为将,加上在北面守边的祖逊、苏峻、刘遐等,军威浩大、上下同心。王导在出兵前故意散布王敦已死的假消息,这使得晋军一扫恐惧、士气大振。很快,为害几年的叛乱被平定了。
在平叛后,晋明帝的所为也值得称道,他对投降的叛军将领和附逆官员一律不加追究,还量才录用了不少人,显示出宽广的胸怀,这是他能扭转当时晋室衰微的关键。事后,又分别以应詹、刘遐、陶侃、王舒等贤臣良将为各州刺史,牢牢地掌控了地方实权,消除了王敦集团人马各领诸州以欺凌朝廷的局面。
太宁三年(公元325年)十月,晋明帝去世,年方二十七岁。司马绍虽年轻继位,但行事果断敏捷,用人以贤、授权以专,没有年轻人的优柔、善变和多疑的毛病。刚继位时,面临国库空虚、社会凋敝而权臣挟兵威震摄人主,意欲窥窃神器时,不急不慌,虚于周旋。一边收拾人心,一边暗作准备,待养其大恶,又能当机独断温柔妻主,弥平大患。又调整四大军州将领,以分散朝臣势力,加强根本削弱枝叶,对安定国家实居功至伟,不愧“明帝”二字。
晋成帝——在位逢大乱 俭约好皇帝
晋成帝司马衍是明帝的长子,继位时年方几岁,其母皇太后庾文君临朝听政,但女流之辈,一切朝政委之于兄庾亮、王导等。正是这个国舅爷,使安定不久的东晋局势再度恶化,苏峻、祖约叛乱发生,如不是王导、温峤、陶侃等良臣合力,司马家天下又将危矣血火河山。
庾亮这个人,不能说坏,也想对晋室做点贡献,但求治太严,过于自信,不能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加上他是皇太后的兄弟、皇帝的亲舅舅,这样的毛病往往就很致命。如对宗亲南顿王司马宗的杀害,仅凭言官的弹劾、称其“有谋逆”之心,就无故抓起来杀了,这开了很坏的朝风。王导当国多年,待人以“宽”,能和睦团结人,这是弱势朝廷应取的为政之道。苏峤是平叛功臣,他和祖约都是地方实力派,庾亮怀疑他俩“不轨”,活生生把人逼反。最后,虽然平了叛,但建康城宫室全毁,两支本可用来北伐讨逆的精兵,消失在内耗当中,晋室中兴也就成了笑话。

▲晋成帝
晋成帝因年幼继位,死时年纪也不大林潇肃,一生没什么建树,但他还是有可圈可点之处。
一是年幼时即很聪明,在宗亲南顿王司马宗被杀后,年方六岁的成帝问舅舅庾亮:“以前常见的白头公公去哪了?”庾亮说叛乱被杀了。成帝大哭道:“舅舅说别人造反,便杀了;如果别人说舅舅造反,怎么办呢?”吓得庾亮一身冷汗。
二是曾下诏书,禁止豪族将山川大泽私有化,又令以土断方式将自江北迁来的世族编入户籍,抑制了江东士族豪门对土地山林、人口的控制。
三是为人俭省,就是在后园盖个射箭室要花四十金,也觉浪费给免了。
可惜的是,晋成帝自幼被舅家把持了朝政,没机会管理朝政。等长大些,有心于国事后,又很短寿,所以历史上缺乏建树。咸康八年(公元342年),晋成帝去世,成帝无大成,匆匆成过客。
晋康帝——又是短命王 在位仅三年
晋成帝去世时,年纪才二十多岁,虽有儿子,但太年幼。晋成帝考虑到天下安危,将皇位传给了亲兄弟琅邪王司马岳,他和成帝一母所出,都是明穆皇后庾文君。
司马岳在位时间很短,仅有三年时间,内外没有什么大事发生,更看不出他在处理国政上有何突出之处。但史传他为人:“体则仁长,君人之风,允塞时望。”虽是溢美之词,但大体不坏倒是真的。

▲晋康帝
晋康帝被后世铭记的,是他的书法成就,司马岳是个大书法家,代表作《陆女贴》,被收进号称“丛帖始祖”的宋代《淳化阁帖》,得以流传后代。建元二年(公元344年),晋康帝驾崩,时年二十三岁,康帝不“健康”啊!
晋穆帝——在位虽不短 寿命却不长
晋穆帝司马聃,是康帝的儿子,继位时才两岁,就是到升平五年(公元361年)死去时,也不过十九岁,比短命的叔叔成帝、父亲康帝还活得短。
他之所以能登位,是康帝不够“厚道”。本来康帝的皇位是兄长成帝考虑到自己儿子太年幼,为稳定朝政才将权力传给康帝的。晋康帝本应在临死前,再将皇位还给兄长的血脉,但康帝却没这样做,虽然他自己的太子司马聃继位时也很年幼。

▲晋穆帝
因晋穆帝在位时间虽然不短,但死时年纪不大,所以在朝政上也没太大作为,一切政令都出自他人。不过,在穆帝朝,东晋版图还有所扩大。穆帝执政前期,晋廷派殷浩、恒温等北伐,都未成功;恒温虽一度夺回洛阳捷威公棚,不久就得而复失。东晋这时能够北伐,不是它一下子变强大了多少,而是当时北方一霸——后赵的灭亡,中原大乱,给它千载难逢的机会。但东晋国力还是太弱,没能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
恒温打战很有一套,在他手上,东晋消灭了割据四川的成汉,国家版图还是大了很多。不过,在乱世中,弱朝廷碰到强将领,总会出点乱子的,正是这个恒温,后来差点灭了东晋,也是因为他起兵叛乱,当然这是后话了。
晋哀帝——成帝的血脉 太后令还位
晋哀帝司马丕,是东晋第三个皇帝晋成帝司马衍的儿子,因太年幼未能登机,皇位被晋成帝传给自己的弟弟、司马丕的亲叔叔晋康帝司马岳。晋康弟死后,皇位也未还给晋成帝儿子、当时受封琅邪王的司马丕,而是传给了自己儿子晋穆帝司马聃邝晨风。
当晋穆帝司马聃去世后,他的生母、皇太后褚蒜子明理知恩,下令说司马丕本来早就该登机为帝,他是皇室正统,算是还给晋成帝司马衍个公道,让他的儿子司马丕得以继位。这个皇太后褚蒜子算是晋成帝的弟媳妇、继位的晋哀帝叔母,在历史上留下了美名。

▲晋哀帝
司马丕在位时,军阀争斗厉害,晋廷完全失去任何驾驭平衡能力。其中最大的军阀就是权臣恒温,他把持着国政,几次北阀,不顾晋廷衰微,为的是自己好扩充军队、赚得英勇的威名,为谋逆取代晋朝做准备。这几次北阀,都没有成功,国家为此却战乱不断,民不聊生,老百姓苦不堪言。东晋已走向了衰败,北方前燕的慕容氏猖獗,和东晋的多次战争均以东晋的败退而告终。
但司马丕本人谈不上恶,登基不久即下诏减税,一亩只收二升,还时不时赏点大米给穷人。不过,当时的情况是普通百姓早已家无储粟了郭元强,再剥削也榨不出多少东西。他和康帝一样,实行土断后,其主要精神是划定州、郡、县领域,居民按实际居住地编定户籍,它有利于行政统一和节省开支,史称“庚戍土断”。他也是书法家,所作《中书帖》流传后世,2003年上海博物馆曾花了450万美元从海外购回此贴入藏。
兴宁三年(公元365年),晋哀帝司马丕去世,时年二十五岁,没逃脱东晋皇帝大多短命的怪圈。
晋废帝——在位被废黜 归封海西公
晋废帝司马奕是东晋唯一一位被权臣废黜的皇帝,从这点上说结局仅比东晋末帝司马德文好点,毕竟保全了性命,得以善终。
他是晋哀帝的同母弟牛语者,因晋哀帝司马丕死时很年轻,没有儿子,崇德皇太后褚蒜子下诏命他接皇帝位。登机之后,改元太和。

▲晋废帝
在司马弈接位时,权臣恒温的权势熏天,朝廷内外已没有了可以抗衡的势力了。这和晋元帝、成帝时不同,虽有王敦、苏峻等叛乱,但内外尚有王导、温峤、陶侃等能臣宿将,终能转危为安雕花的马鞍。恒温早就想废掉司马奕自立为帝,但司马奕本身没有什么过错。太和六年(公元371年)十一月,恒温胡扯到司马奕患有阳痿,不能生育子女,后宫所生三子都是“野种”,硬是把司马弈赶下了台,废为了东海王。不久,又降为海西公。
他被废后,很多人假借他的名义造反,有的还找上门去,要“迎请”司马奕回京复位。这其中真真假假,不乏恒温派去试探的探子。司马奕不能说心中从无所动,但他还是聪明的,忍住了复位的念头,整天在封地的家中闭门谢客、沉迷酒色,装作胸无大志的样子,最后总算让恒温放下心来,得年以活到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算是苟活到自然死亡,时年四十五岁,在东晋各皇帝里,命是第三长李国阳,仅次于接他位的晋太宗司马昱和东晋开国皇帝晋元帝。
晋太宗——在位时最短 享年却最长
公元372年十一月,东晋权臣恒温在废掉晋废帝司马奕后,自己没有马上取而代之,而是改立东晋开国皇帝晋元帝司马睿的幼子、当年已五十多岁的抚军将军、会稽王司马昱,这就有点令人看不懂了。
司马昱资格很老,历经了元、明、成、康、穆、哀、废七帝,登机时年纪已五十二岁,史称“晋太宗”。他幼年时非常聪慧伶俐、博闻强记,很得其父宠爱。当时著名学者郭璞说过:“振兴晋室的,一定是这个人。”但事实证明,司马昱言过其实,没有什么实际才干,继位后仅八个月,就忧愤而亡,郭璞看人不准。

▲晋太宗
恒温之所以能专权,在很大程度上要怪罪司马昱。晋穆帝时,司马昱入朝辅政任抚军将军、录尚书事,当时有官员杨惔对重用恒温有不同意见,认为恒温虽有能力,但“不甘为人臣”,久后必为晋廷心腹大患,劝司马昱自己出镇长江上游,不能让恒温占据地利之便,对其地位、封号也要抑制,但司马昱不听。不久,他就任命恒温为安西将军,从此恒温逐渐坐大,最终危害天下。也许这正是恒温在废掉晋废帝司马奕后自己未直接取而代之,让当年对自己“有恩”的司马昱坐上了皇帝位。如果是这样,恒温尚有可道之处。
另外,他重用扬州刺史殷浩,想以他来平衡恒温,并为提升殷浩声望,几次在不具备条件时贸然让其北伐中原,都以失败告终,徒增国力损耗而已。坦白地说周鸿儒,殷浩能力上远不如恒温,用他来平衡恒温没什么大用,还增加恒温对晋室的怨恨,这不能不说是恒温心怀不满的一个重要原因。
他是恒温在废掉晋废帝司马弈后,亲率百官到府中迎接的。可司马昱登基后,对恒温极其害怕,每次接见恒温都不停流泪,搞得恒温都不知所措。可以说,晋太宗在位八个月乡春满艳,整日都生活在战战兢兢中。第二年的九月,他临死前连发四道诏书,宣恒温辅政,恒温都推辞不受。最后,晋太宗立司马曜为太子,遗命恒温依周公之例先摄政,说:“少子可辅者辅之,如不可,君自取之。”但臣下王坦之亲手撕了遗诏,回道:“晋室天下,是司马懿、司马睿建立的,怎由陛下独断独行?”方才改了遗诏,重拟了份。恒温看了大失所望,他心里可能想晋太宗能投桃报李吧。
但司马昱在对付恒温上,也并非一无所成。如在坚决反对恒温要杀其兄弟司马晞的问题上,就是打死不松口,导致恒温阴谋未能得逞。另外,他重用王坦之、谢安等能臣,这两人也不负重望,最后挽救了晋廷。谢安还在后面的淝水之战中,以弱胜强,打败了前秦符坚的近百万大军,再次使东晋转危为安。
晋烈宗——权臣归西去 淝水安晋廷
晋烈宗司马曜,即晋孝武帝,是晋太宗第六子,在位二十四年,在东晋皇帝中也不算短。他之所以能安坐皇位,是大军阀、权臣恒温在他继位的第二年(公元373年)就死去了,晋廷少了个心腹大患。
恒温在晋太宗去世后,未采取行动取而代之,王坦之、谢安等名臣都忠于晋室是个原因,但恒温自己身体已不行了可能是核心因素。他怕就是篡逆后,来不及稳定局面就会死掉虚岁计算器,为保留恒家一门的身家性命,终没有自己夺位。这和中原五胡那些国家大不相同,那是父子、兄弟为争皇位都残杀到眼红的畜生,更不用说权臣有半点可能登皇位而手下留情的事情发生,所以毕竟华夏汉种还有点礼仪文明的传统吧。

▲晋烈宗
司马曜在位期间,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它是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这里不能不提下。在东晋穆帝时期,中国北方崛起了氐族人符氏集团,经过几个首领的努力,到了符坚时基本“名义”上统一了北方。说“名义”上是因为鲜卑、匈奴、羌等部族多是内附,并没有被有效消灭,这和符坚好大喜面子、怀妇人之仁有关。符坚在五胡十六国中算是个好皇帝,不很嗜杀,在汉臣王猛的辅佐下,很有点“名君”的样子,不过,当他逐渐“统一”了北方后,开始志得意满了起来,将王猛临终时“东晋未可轻图”的进言忘之脑后。
公元382年,前秦符坚率各族兵马九十万南下,妄图一举灭晋、统一华夏。这些军队中有不少刚被他灭国的鲜卑、羌等族士兵,北方各族也都还有武装残余未被消灭,但符坚不听绝大多数良臣的谏言,轻率开始伐晋。这时的东晋,在权臣恒温死后,君臣团结,拥有谢安、谢石、王坦之、王彪之等贤臣,就是恒温的兄弟恒豁、恒冲等也都忠心于晋廷。前秦兵虽号称百万,但内部不团结,鲜卑、羌等族军队巴不得符坚惨败,好一举复国灵璧天气预报。而近百万的军队,是不可能一下子到前线的,真正参战的前秦军队只是头部的三十万人,其余部队远在后方,或正向前线行动中而已。
符坚不等部队到齐,就亲率八千骑兵赶到前方,会合头部符融的三十万大军。他对东晋是不屑一顾的,认为自己的军队“投鞭都能断江”。谢安听了符坚派来劝降的晋降将朱玄的建议,要趁前秦全部军队到齐前“奋力一击”,否则是没机会赢的。从朱玄的事上也可以看出符坚之逾腐,他为表示对晋降将的大度,劝降偏派朱玄去,而这个朱玄“人在胡营”,心却向东晋,把前秦军中不团结、还未到齐等虚实全部告诉了谢安等,这是淝水之战东晋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谢安的军队仅有八万,他趁黑在前秦先头部队立足未稳的时候,突然猛攻,一下子就胜了头战,杀了前秦一万多人,东晋军士气大振。待到淝水双方列阵于河两岸后,谢安又提出让前秦军从河岸稍后退,自己好过河决战。符坚是个蠢货,认为以自己压倒性优势兵力,待晋军半渡时正好截杀,就下令军队后撤。但他忘了自己军中的东晋降将和内附的鲜卑等少数民族部队,正巴望着符坚惨败。待前秦军队一后退,东晋八万军队大喊“败了”,符坚军中的“叛徒”也齐声高喊“败了”,后面的前秦军不知道前面发生什么事,以为真打败了,一下子几十万军队狂奔而逃,符坚压制不住,军势一泄千里。这一战成了场“大屠杀”,秦军自相践踏而死的人更多,东晋军队直追出数十里外。
淝水之战虽不是晋孝武帝直接指挥的,但总归发生在他当政期间,司马曜对谢安等前线将佐的信任和授权,也是取胜的原因之一,从这点上看晋孝武帝还算个“名君”。另外,司马曜利用恒温死后,长期以来江佐士族门阀人才的空档期,致力于冲破门阀政治、恢复司马家皇权,以其弟司马道子代谢安等执政,成了东晋以来最有权力的君主,超过了东晋初期的晋元帝、晋成帝,不能不说他是有点能力的。他还很大度,恒温死后,他对恒温家很有能力的两兄弟恒豁、恒冲的一如既往地任用,使得孝武一朝人才济济。
但他贪酒好色,最后也死在酒色上。在一次酒后和爱妃张贵人的戏言“杀之”后吴逸文,导致张贵人一怒之下叫来心腹宫人,趁他酒醉昏睡时,用被子闷杀掉了。公元396年,晋孝武帝司马曜去世矽肺宁片,死时年三十五岁。
晋安帝——痴呆傻皇帝 浑球父子臣
晋孝武帝司马曜死后,太子司马德宗继位,是为晋安帝,这又是个痴呆傻皇帝,傻到连冬夏的区别都认不出来,和西晋惠帝有的一比。而此时辅政的皇叔司马道子,与其后登上辅臣位子的儿子司马元显,是一对“浑球”。不能说他们有多坏,但毫无半点能力,却又不自知让贤,一味胡搞,傻皇帝配上浑大臣,东晋离灭亡就不远了。
说司马道显浑,从他对张贵妃的处理上就看的出来。一个闷杀皇帝的妃子,无论什么理由,都是大逆之举,可司马道子竟昏头到没有追究,从此天下还有王法吗?司马道子自己没能力,却重用王国宝这样的混蛋,朝政就更混乱不堪了。这时,谢安等能臣都已死去,没人可以安定国家了。

▲晋安帝
正是因为王国宝的胡为,外镇军阀王恭、殷仲堪和恒温儿子恒玄等不轨之徒就起兵谋逆了。这三人中,殷仲堪多疑又没决断力,杨诠期为人粗犷,没什么头脑,只有恒玄有乃父之风,不过能力上还是逊点。最后,恒玄杀掉了殷、王两人,学着恒温的例子,迫使晋廷让他都督八州军事并领荆、江两州刺史。而浙东等地又爆发了天师道孙恩的起义,朝廷靠着北府兵刘牢子、刘裕等方才压制住。经过此乱,刘裕已悄悄崛起,经过几年努力,消灭了恒玄和孙恩等势力,东晋的实力完全转到他的手中。这个刘裕,就是后来建立刘宋、埋葬东晋的那个刘皇帝,他拉开了南朝的序幕。
在这一朝,权臣刘裕,为了谋逆而树个人权威,分别于公元409年、417年两次北伐,先后灭南燕、后秦,这是东晋经略北土多年最大的收获。不过,两次北伐,都因后方叛乱而功败垂成,得之土地、人民又被赫连勃勃所夺。他留守北方的诸将自相残杀,北方又复大乱,直到北魏建立,才彻底统一了中国北部,开始了北朝的历史。
义熙十四年(公元419年),晋安帝司马德宗驾崩,史传被权臣刘裕所杀。其弟司马德文继位,改元元熙,是为恭帝,他完全成了权相、宋公刘裕手中的玩偶了。
晋恭帝——在位仅一年 刘宋亡晋祚
晋恭帝司马德文也是司马曜的儿子,安帝的同父异母弟,在位仅不到一年,就“禅位”给了宋公刘裕,明为“禅”其实是被迫让位的。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自晋安帝时开始,司马家的天下已属刘裕了,不过“暂寄”司马家名下而已。
刘裕在杀了晋安帝后,本来就可以取而代之的,但算命的说过“昌明(晋孝武帝)后应有二帝”,迷信的宋公刘裕所以才立了司马德文。不过,他没让这个傀儡皇帝在皇位上坐太久,半年后就杀了晋恭帝。

▲晋恭帝
但这个刘裕不太厚道,对这个禅位给自己的东晋末帝,最后也没留条活路,派人用棉被闷杀于宫中,这是元熙二年六月的事,司马德文死时三十六岁。
值得一提的是,恭帝本来不是被闷杀的,刘裕先是派侍中张伟携毒酒去鸠杀司马德文,但张伟有良心,不忍杀害故主,回去又难交差,就叹道:“要毒杀主君去让自己活下去,不如死去。”竟在路上喝下毒酒自尽,真是个有情有义的贤臣啊。司马家天下的最后一个皇帝,在临死前还能碰到如此忠臣,也可以无怨了。
随着刘宋的建立、晋恭帝的死,历时一百五十六年的两晋司马家天下,终于走进了历史。可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中最悲催的朝代,没几个好皇帝。刚开国不久,就导致天下大乱,胡人蛮族祸乱中原美国国歌歌词,北中国血流成河,成了人间炼狱。但它又很幸运,在国事皇权如此衰微下,却能历无数危险,享国祚一个半世纪,不能不说是奇迹。也许,这是老天对司马昭、司马炎父子善待蜀汉、曹魏和东吴末帝,不杀而使其乐享天年的回报吧!
正是司马家这点“厚道”,东晋的存活百年、安居江佐,让中原北土的华夏衣冠,得以南渡而来,在兴盛江南“烟瘴之地”的同时,存续了中华主体汉族之血脉,让中华文明得以百年后,于隋、唐之际续彩重光,达到全新的高度。

合作微信丨wmzfcm
广告热线丨400-6611-079
招商热线丨13960700530
招商邮箱丨33385682@qq.com
追风传媒丨《时代列车》高铁杂志运营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