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凯师

明朝历代皇帝【随笔】关于武侠-百无一用是若辰

【随笔】关于武侠-百无一用是若辰

我从小没有什么理想,如果硬要说出一个理想的话白石ひより,我想是仗剑天涯。
在我读过的书中,最令我废寝忘食的是武侠。想当年高中的周六补课,我硬是拼上一上午的数学没听,刷完了《流星蝴蝶猎美邪神剑》,那时刚接触古龙不久,真乃沉醉于先生的华丽又寂寞的文字中无法自拔。我印象中那是唯一一次因读书而忘记时间流逝的经历。
说起来我接触武侠并不算早,高中才正式开始入武侠的坑,不过与武侠的缘分很早就已结下。不知现在的孩子是否了解,在那低幼的熊出没与喜羊羊之前,有一部国产动画曾红遍大江南北,没错,那就是虹猫蓝兔七侠传,那可以说是我武侠的启蒙。既然提到了我就不免要吹一波,这部动画可以说是国产动画的良心,中国风的画面制作十分精良,剧情也包含了传统武侠应具有的各种元素卡诺氏液,除了人物以动物为原型外,几乎挑不出毛病。剧情在儿童喜闻乐见的邪不胜正之外,暗含着对何为正何为邪的思考与反思,但这些恐怕是不细看不易察觉的了单飞雪。后来,这部动画被人举报说含有暴力元素,被广电总局封杀,没落下去不再被提起。我不知道什么是暴力,我只看到言必信行必果的一身正气和肝胆相照的兄弟义气。
我的武侠的另一个启蒙是水浒传,那种半文半白的小说我很小的时候就读的懂了,当时真的是神往那种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气魄与快意恩仇的豪情,当时也看不到那些所谓好汉身上的粗鲁与野蛮,只是感觉这很有男子气概,好男儿自当如此。现在想来不禁莞尔。
武侠最早的原型应该是《刺客列传》中那些舍生取义的刺客们。这个“义”,不是孟子的“义”少许灰烬,更多的是兄弟义气的“义”。这些刺客们具有后来武侠的许多品质,但无法像小说主角那样“事了拂衣去”思乡酒,而是无论行刺成功与否郭大卫,都注定无法逃出生天,他们用生命成全那唯一一次的“行侠仗义”,少了分侠客的潇洒,多了分死士的悲壮,他们用鲜血为后世武道中人树立着准则郭金莹。到后来,在明清传奇演义中,才真正看到了武侠应有的那种“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快意,《大铁椎传》中的大铁椎,以一己之力独斗数十叛军,毫发无伤飘然隐去不留姓名,这才有了点侠客的样子。明朝历代皇帝后来又有了还珠楼主的蜀山,有了我们所熟知的金庸古龙。
武侠小说的地位一直不高,在当年盛行之时,也不过被当做那个年代的网络小说,为主流文学所不齿齐王筑城,我也见过不少“搞学问的人”对武侠嗤之以鼻破禁果,武侠小说好像一直是文学的弃子,仿佛家门之耻天火传说。诚然,武侠的文学价值并不高,从剧情到笔法到内涵,都难称高雅,反而更贴近所谓快餐读物,但我是俗人,我偏偏喜欢武侠。
我不知道何谓雅俗,我只知道我那不怎么读书的老爸少有通读的作品作者叫金庸,我那偏爱三毛琼瑶的老妈对金庸古龙如数家珍,本间贵史我同学家的旧书柜里小心翼翼地陈列着有点发黄的古龙全集,我那逗比的生物老师曾吟出“明月之夜,紫禁之巅”宫胁咲良,眼里竟有憧憬之色。金庸古龙们用笔编织了一代人的武侠梦泽美道,那些成熟稳健,步履匆匆的中年人,都曾在这幻梦中徜徉,放纵着那一份无处安放的年少轻狂。
这也许就是武侠的价值,所谓文以载道,武侠承载不了那些太沉重的命题,但它却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我一直觉得读武侠最好的方式是用听的,听有声小说,听那浑厚又带着些许苍凉的声音将一个个或美好或悲伤的故事娓娓道来。我至今记得听到萧峰折箭雁门关时的血脉贲张,也还记得小李探花坐在马车里,在漫天风雪中踽踽而行的落寞悲凉。我从小就是个好学生,乖孩子,但我心中却依然充盈着少年男儿的一腔热血,但我不能行侠仗义,也不能驰骋沙八路军进行曲场,我只能像所有普通的学生那样,上学放学,重复着一张张试卷,打dota,为那些破碎的爱情苦恼,穷尽着一切的平凡杨云骢。而当我插上耳机,打开武侠的时候,一切都改变了,我感受到了原本不可能属于我的悲或喜,壮志与豪情,漂泊与远方,它就像一场梦大约在雨季,或一壶酒,丰盈了我那贫瘠的生活。也只有在武侠中,我能暂时离开这日复一日的平凡,获得一点不一样的绚烂。
而今我已好久不读武侠,一是好看的武侠几乎已经看尽,二是人也慢慢长大了,最后一本读的是孙晓的《英雄志》,一本拖了十几年没写结局的烂尾小说,我还在等结局。当时读到书里引用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祖嘉泽,心中还有一股豪情陡生金感胶囊,想必我还没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