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凯师

陈凯师贾湖骨笛发现初…被误认为古人打猎时的哨子,不可能是乐器!-舞阳圈儿

陈凯师贾湖骨笛发现初…被误认为古人打猎时的哨子,不可能是乐器!-舞阳圈儿

陈凯师

宣传--推广--营销--合作
前段时间,随着央视《国家宝藏》节目的热播,出土于舞阳贾湖遗址的贾湖骨笛惊艳亮相,在网上引起一阵热议。


作为贾湖骨笛的发现者、贾湖遗址发掘领队和主要研究者之一,中国科技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教授张居中,也提笔写下了当年考古发掘中的一些细节。原来,这堪称中国古代音乐文明史上一个奇迹的贾湖骨笛,曾差点被误认为是古人打猎时所用的哨子……
作者丨张居中
1986年挖出首支“穿孔骨笛”
从1984年9月主持贾湖遗址第二次发掘开始,我的人生就进入到30多年的贾湖研究生涯,而贾湖骨笛的发现与研究,最令人激动与感慨。

贾湖遗址考古发掘现场
1986年“五一”节刚过,贾湖遗址第四次发掘正在继续紧张进行中。负责发掘23号探方的技工贾分良喊我们过来观看刚刚清理出的78号墓,该墓主人头部和部分上身被其他墓葬打破不存,唯腰部以下保存尚好,股骨外侧有两段骨管,均稍残,在其一侧管壁见有七个圆形穿孔,看着很像“笛儿”,也很像箫,这是此类器物的第一次面世。
这究竟是不是乐器,什么乐器,用什么制作的,能不能吹奏,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这显然需请音乐家、考古学家进行权威专业的鉴定。当时我们就暂时按“穿孔骨管”来登记记录。第一次出土的这支骨笛后来调拨到中国历史博物馆,现被国博收藏。
曾被误认为古人打猎时的哨子
由于我是搞考古的,音乐知识十分匮乏,要想对出土的骨笛进行深入研究并定名,就需要请教有关专家。
1986年8月,中国音乐学会在河南郑州举办“纪念朱载堉诞辰500周年学术研讨会”,吕骥、黄翔鹏、赵沨、李纯一等大腕儿云集,我们认为这是一个为“穿孔骨管”定性的良机!

贾湖遗址M344出土现场
于是我请河南考古所因为出土古编钟测音与部分音乐家合作过的老前辈李景华先生和赵世刚先生引荐,兴致勃勃的来到音乐家们下榻的中州宾馆。
没想到刚到一楼请教其中一位专家,就得到了“音孔太细,吹出的音肯定很尖细,很难吹出音列,不可能是乐器,顶多是打猎时的哨子”这样的结论!一盆凉水泼下,我们也失去了接着请教的兴致,只能悻悻而归!在随后的发掘中,又陆续发现了多件此类“穿孔骨管”。
众专家确定为乐器
1987年春,贾湖遗址进行第六次发掘,同样是5月的一天,在清理第282号墓时,发现该墓墓主人左股骨内侧放置一支完整无损的“穿孔骨管”,管身上有七个大小完全相同的接音孔和一个不知有何作用的小孔;左股骨外侧还放置一支断了三节,并打了六组缀合孔的同类器。这支骨笛保存最好,毫无残缺,而且油光发亮,显系长期把玩所致。此次发掘,还有甲骨契刻符号等重要发现。

发掘结束后,为了确认贾湖“穿孔骨管”的乐器属性,以及甲骨契刻符号的性质,我们携带贾湖M282:20骨器以及主要契刻符号标本来到北京,先后请教了胡厚宣、张政烺、苏秉琦、俞伟超、张忠培、严文明、李学勤、高明、裘锡圭等先生。同时与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萧兴华约好见面。萧先生见到这件骨器大吃一惊,因为它的构造和新疆哈萨克族的吹奏乐器斯布斯额(汉名应为直吹木笛)、新疆塔吉克族的鹰骨笛极为相似,认为它就是一件乐器。
为了确定这支骨管能否吹出乐音,萧先生当即带我们到中央民族乐团找到刘文金团长,当时中央民族乐团管乐声部正在排练,在排练休息时召集管乐声部的好几位先生来试奏,但只有笛子演奏家宁保生首先用斜吹的方法吹出了它的基本音阶,这一结果使在场所有人都受到很大鼓舞,贾湖“穿孔骨管”的乐器属性确定无疑!
贾湖七音骨笛震惊世界
萧先生对此非常重视,1987年11月约定黄翔鹏、童忠良先生及徐桃英、顾伯宝工程师前往郑州,对这支骨笛进行音序的测试。萧先生还和徐桃英分别用斜吹的方法吹奏了上行和下行的音序,又分别吹奏了河北民歌《小白菜》的曲调,相当准确的音高和坚实而又嘹亮的音色,使在场的人大为震惊,我们听到了八千年前制作的骨笛发出的动人乐声。

贾湖遗址考古发掘现场
经过认真分析和研究,当时对M282:20号骨笛得出两条初步结论:一、舞阳出土的骨笛具备音阶结构,是乐器。二、它可以吹奏旋律,是我国音乐考古史中出现最早的吹奏乐器实物,这也是我国任何典籍上都未见记载的乐器实物。
骨笛制作所用的是什么骨料?遗址中有一件骨笛的半成品,一端骨关节已锯掉,另一端还没锯,经我国著名鸟类专家计宏祥先生鉴定,为丹顶鹤尺骨。你难以想象8000年前我们的祖先有着怎样高超的技术,精准地制作出这样的乐器。

张居中教授与本报记者合影
2001年和2013年,贾湖遗址又先后进行了第七、第八次发掘,其中又各出土了十多支骨笛,使遗址出土的骨笛达到四十多支,大多七个音孔,个别有两孔、五孔、六孔或八孔,皆以鹤类禽鸟中空的尺骨制成。它们的制作时代为距今9000—7500年,从早到晚可以吹奏出完备的五声音阶、六声音阶至七声音阶,为我们复原那时人类的精神生活提供了最直接的材料。
1999年,在王昌遂先生的推介下,贾湖骨笛的发现与研究被世界著名杂志《自然》以封面文章发表,产生巨大影响,当时世界上几乎所有著名媒体都进行了报道。贾湖骨笛的发现已被很多大学收入考古学教科书。
来源网络,侵权联删


宣传--推广--营销--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