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凯师

罗梅乌【雅涂历史故事】百家姓——杨-雅涂美术工作室

【雅涂历史故事】百家姓——杨-雅涂美术工作室
名义图腾

杨,是太阳之意,由“木”和“易”组成kaix。“木”特指神木,也称伏桑树,据说伏桑树生长在东方大海上的汤谷,也称阳谷,《山海经》中对此有描述。“易”就是“日升汤谷”之形意。居住于汤谷的氏族,通过观察太阳在伏桑树东西两侧的升落高度变化来记时,称伏桑纪历。这伏桑树也称杨树,以此为原始图腾的氏族就是杨氏族,由此产生了杨氏族徽,最终形成了姓氏。
历史来源
1.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据《元和姓纂》云。周武王分封其第叔虞于唐邑(山西翼城)。出公子齐吊阴功,生伯侨,天子封为杨侯,以国为氏。
2.为五胡十六国时氐族姓氏,据《晋书》云;氐有杨氏,世居仇池(甘肃仇池山)。
3.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有代北姓「莫胡芦」氏,后改为汉字单姓「杨」氏。
4.出自「扬」姓。以邑为氏。古时有「扬氏邑」。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黄帝的直系后裔,因此,杨姓的起源,要从黄帝说起。
5.赐姓转姓。
6.改姓。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施行汉化,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有代北姓「莫胡芦」氏,后改为汉字单姓「杨」氏。
迁徙分布
杨姓的发源地,是在今山西省境内,后为晋所灭,其子孙因避乱,远在春秋战国(前770—前221年)时期就有个别杨姓人士自山西迁至江苏和安徽省境内,散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至秦汉之际,有的迁居河内,有的迁居冯翊(今陕西大荔)。
杨姓为晋所灭后,便向西发展繁衍,其先迁入陕西,后迁入山西省汾水中游的霍县一带,而后繁衍至今河南境。至汉时杨姓已广泛分布于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杨姓入川也于此时,多由湖北、陕西迁去。早在春秋战国之时,已有杨氏族人迁入江汉地区(今湖北潜江一带),后因楚国势力不断加强,迫使他们再向东南迁至江西宛宛类卿。与此同时,又有杨氏族人自山西迁至江苏和安徽,散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晋、唐这一时期,是杨姓在南北方繁衍的重要时期,由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和唐玄宗时的“安史之乱”,及宋代的“靖康之乱”,中原社会动荡,许多杨姓子孙为了避乱,大举南迁,其中以福建为迁播中心。
隋唐后便逐步向今河北、山东、内蒙、安徽、湖南、浙东、福建、广东、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发展道县教育网。至宋代起,杨姓已广布江南广大地区。南宋初有大商人杨垢,随康王南渡,自河南定居宝山白沙,“潜心经商怒剑狂花,诚一无伪,商民共信,聚集成市”。
宋末,杨荣从上虞迁至上海;另支杨氏,与钟王李三姓被流配到奉贤滨海地区;元代,渤海滨州人杨乘、嘉靖进士杨道亨的先人,相继自杭州和河南迁入青浦;元末,钱塘杨璃迁南汇下沙;著名诗人诸暨杨维桢避乱华亭天马山。明代洪武初年,人们称之为“洪武落业”。
据志书记载,在元末明初朱洪武“血洗湖南”的战争中,湖南土著居民遭受了空前浩劫,特别是长沙、岳阳、常德、益阳、湘潭等地区成为一片废墟。朱元璋建国后,为了复苏湖南,采取了“江西填湖广”的政策,因而大批的江西(包括浙江)杨姓宗族,迁往湖广地区。总之,杨姓族人在隋唐以前,除集中于今河南、陕西、山西三省外,还有以甘肃天水为中心的一线,以湖南、江西为中心的一线,直至遍及全国各地。

当代杨姓的人口已达到3696万,为全国第6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3.1%。根据新华社北京2006年1月10日电,国家自然基金委支持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的“百家姓”顺序已经新鲜出炉,杨姓保持第6位。
从明朝至今600年中杨姓人口由240万激增到3700万,增长了15倍多。全国人口增长了13倍。杨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这1000年中杨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上升态势。
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四川、河南、云南三省,大约占杨姓总人口的30%;其次分布于山东、湖北、湖南、贵州、河北,这五省又集中了30%。四川为当代杨姓第1大省,居住了杨姓总人口的12.4%,占省总人口的4%。全国形成了以长江以北、内蒙古以南和以东的高比率杨姓区,以及长江以南的低比率的南方杨姓区。在内蒙古、大西北、西藏地区,杨姓人数很少;而高比率杨姓区又以秦岭和三峡为界,形成云贵川高密度的杨姓区,以及两湖、黄淮、北方和东北四块低密度的杨姓区。
在近600年中,杨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很大的区别,由东南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由东南和南方的迁移,特别是向西和西南地区的强劲的回迁,以及向东北地区的移民。堂号郡望
弘农堂:弘农,地名,古为陕西之弘农县,今为陕西之华阴县,是杨姓的肇姓始祖杼公兴旺发祥之地,故用此堂号。
关西堂:东汉时有关西人杨震,博览明经,时人称他是“关西孔子”。
四知堂:杨震当荆州刺史时,非常清廉。有一次,有个学生在夜里带着黄金到杨震的家里行贿。杨震坚决不受,并严厉地斥责了那个人。那个人还是不死心,笑着对杨震说:“现在是深夜,地点在您的府上,决不会有人知道的,请您收下吧!”杨震义正词严地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说没人知道呢!”后世遂以“四知”为堂号,效法祖先的清廉家风。
此外,杨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光裕堂”、“赐书堂”、“崇本堂”、“清白堂”、“务本堂”、“绍兴堂”、“瑞本堂”、“绍先堂”、“河东堂”、“栖霞堂”、“秦和堂”、“鸿仪堂”、“安阳堂”、“鸿山堂”、“新杨堂”、“道南堂”、“信海堂”、“北山堂”等。
弘农郡:西汉弘农县即旧函谷关地,在今河南省灵宝北,为弘农郡治所,郡境包括黄河以南、宜阳以西一带。东汉至北周,曾一再改名恒农郡。
天水郡:西汉时天水郡治平襄(今甘肃省通渭西北)吴华静。东汉一度改为汉阳郡,移治冀县(今甘肃省甘谷东南)。魏恢复天水原名倾城别恋。西晋移治上邦(今天水市)。隋唐天水郡即秦州。
河内郡: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以西为河外,这是晋国人的观点。楚汉之际置河内郡,辖今豫北的西部,治怀县(今河南省武陟县西南)。西晋移治野王(今湖南省沁阳)。隋于野王为河内县。隋唐河内郡即怀州比肩运。元怀庆路。明清怀庆府。河内县之名不变,常为治所。民国政府时,改河内县为沁阳。此支杨氏,其开基始祖为韩襄王将领杨苞。
家族名人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杨姓历代名人805名,占总名人数的1.77%,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八位;杨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2.02%,排在第六位;杨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的1.96%,排在第十位;杨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2.12%,排在第十一位吴子佳。
我国杨姓是一个光芒四射的古老族群。从战国初思想家杨朱开始,就人才辈出,世代荣耀。历代杨姓名人主要有:东汉太尉杨震,文学家杨修;汉晋之际天文学家杨伟;北周名将杨忠;隋朝开国君主杨坚;唐朝诗人杨炯,雕塑家杨惠之,房仕德理财家杨炎;五代书法家杨凝式;北宋名将杨业父子,龙图阁直学士杨时,文学家杨亿;南宋数学家杨辉,诗人杨万里,割据洞庭湖的大圣天王杨么;元朝诗人杨载;明朝名臣杨荣、杨士奇,诗人扬基;清朝名学者杨屾,外交家杨儒,太平天国东王杨秀清;清民之际历史地理学家杨守敬;中华民国爱国将领杨虎城;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杨尚昆,物理学家杨登忠,化学学家杨石先,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杨忠建,病理学家杨简,昆虫学家杨惟义,哲学家杨献珍、杨荣国,民族学家杨成志,作家杨成业(杨沫),音乐理论家杨荫浏,语言文字学家杨树达罗梅乌。
杨朱:战国时期魏国人,杨朱学派的创始人,反对儒墨,主张贵生,重己,他的见解散见于《庄子》 、《孟子》、《韩非子》 、《吕氏春秋》等书。在孟轲生活的时代,杨朱学派的影响很大,“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孟子·滕文公下》 )。
杨震:(59—124年),字伯起。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东汉时期名臣。从其父杨宝研习《欧阳尚书》,师从于太常桓郁。通晓经籍、博览群书。众儒生称赞他道:“关西的孔子杨伯起。”不应州郡礼命数十年,五十岁时,才开始步入仕途。被大将军邓骘征辟,又举茂才,历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元初四年(117年),入朝为太仆村官修仙记,迁太常。永宁元年(120年),升为司徒。延光元年(122年),为太尉。任内因正直不屈权贵,又屡次上疏直言时政之弊,为中常侍樊丰等所忌恨。延光三年(124年),被罢免。又被遣返回乡,途中饮鸩而卒。顺帝继位,下诏平反。
杨行密:(852~905)字化源荆慕瑶。五代吴国开国君主。庐州合肥人。少为群盗,占据庐州,唐昭宗拜为淮南节度使,封吴王,悉有淮南江东地,在位十五年。后其子溥称帝,追尊为太祖武皇帝。
杨玉环:字太真,原籍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开元七年(719年)六月一日生于蜀州。天宝四载,27岁的杨玉环被李隆基册为贵妃,距杨玉环被册为寿王妃整十年。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十四日,随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经马嵬驿,禁军哗变,38岁的杨贵妃被缢死,香消玉散。杨贵妃天生丽质,“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堪称大唐第一美女,此后千余年,无出其右者。杨贵妃与西施、王昭君、貂蝉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杨业:宋朝太原人。初事北汉,骁勇善战,赐姓刘,名继业。北汉亡,归宋,刺代州,积功迁云州观察使,后潘美以忠武军节度使北征,业副之,连拔应、寰、朔各州。会契丹国母萧氏率众南下,复陷寰州,业等在朔州,蔚州刺史王侁等偪业赴敌,既战而败,援兵不至,力竭被擒,不食三日死。后杨氏几代杨延昭,杨文广一直为北宋王朝捍卫疆土,杨家将的忠勇事为后人传诵。
杨秀清:(?~1856)原名嗣龙,清朝广西桂平人。因与洪秀全约为兄弟,故改名秀清。与秀全同起事,屡败清兵,封东王,太平军号令几全出自秀清,权势颇盛,故世并称洪杨,后为韦昌辉所杀。
随时关注公众号动态哦!我们已经推出春季班课程哦!优惠多多!

雅涂课堂:不但是教会孩子绘画更多的是培养孩子自我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习惯、养成优质人格发挥孩子想象力、开发创造性思维注重孩子个性发展
优质内容不断,敬请期待~

欢迎阅读本期的雅涂历史故事,我们下次再会。?

雅涂美术工作室
这次先到这吧,我们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