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凯师

百年润发【青投稿】我与传统文化-青春广南

【青投稿】我与传统文化-青春广南

我与传统文化
(作者:黑支果中学校团委书记 张红林)
岁月在时光的空隙中渐渐沉淀,铜质编钟浑厚而清亮,穿越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记忆,响在华夏漫漫历史长河中,清扬悠远,撩人心弦。我愿做那骑黄牛吹清箫的牧童,沐浴五千年的浩然之气,不生,不灭,无色,无相,无我。打开记忆的窗口,我与传统文化的结缘,还得从孩提时说起。
记得才进学堂的时候,因为条件相对落后,我们全校只有两位老师,一位教我们一、三年级,另一位教二、四年级。百年润发现在我还记得教我们的老师姓毕,黑黑瘦瘦的一位中年人,喜欢穿黑色的中山装黄少岑,戴一副圆圆的眼镜,看上去学识渊博、富有内涵。每个礼拜,他都会用一两节课的时间跟我们讲故事。记得他讲过,武当山上有个张三丰安瑟十三,是个武学奇才,他潜心修行、闭关修炼数十载,领会了中国博大精深的儒家经典、道家文化,悟出了“上善若水”、“道法自然”,于是练就了太极十三式,以柔克刚,天下无敌。我不知道老师讲得对不对海安零距离,但我开始萌生对中国博大传统文化的无尚崇拜之情。
后来,慢慢长大,读二年级、上三年级、进四年级。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老师教我们念:“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青云岩,居有常,业无变蔡澜叹名菜。”因为没有这样的课本,我们只好抄写在语文作业本上。一次偶然的机缘,家里搬进新居,我竟从黑乎乎的箱子里翻出了几本这样的作业本,又进一步勾起了我对老师的回忆。是的,我们毕老师没有跟我们讲过什么是“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爱的太晚。”,我们只是觉着朗朗上口,念着好玩,背着开心。闲暇的时候,毕老师还是会和我们讲故事。如今我已记不清故事的情节了,但大体记得讲的是《郯子鹿乳》、《扇枕温衾》、《房景伯的孝心》等故事。在老师领读下,我们从朗诵到背诵水到渠成;在老师的故事里,我们从听到到做到顺理成章。也许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再后来,我离开了那个充满童年记忆的小山村,去乡镇上读五年级和六年级,之后再也找不到无忧无虑的学习机会。匆匆备考“小升初”明末资本家,碌碌备考“初升高”,读高中、上大学。从乡镇到县城,从县城到州城,城市越来越大陆元箐,我也越走越远,生活匆匆忙忙,父母慢慢在距离上远了,传统文化慢慢在记忆里淡了。
毕业后,我来到另一个农村,成了中国数万农村教师队伍中的一员。看着纯净得几乎透明阜新银行,淳朴得接近自然,善良得犹如白雪的学生,我又想起了我的恩师。都说孩子像一张洁净的画纸,老师是学生的画师。手握浓墨欲滴的大笔,我开始害怕因为自己的不慎而弄坏了任何一张不可再修复的画纸。对,恩师!太极!传统文化!五千年的智慧,汪玲露五千年的瑰宝,一定有上好的途径与方法引导我可爱的学生。于是,我找到了文山国学馆,与陈老师促膝长谈,在陈老师的引荐下认识了马老师,在马老师孜孜不倦的教导下我终于看到了传统文化的真面目。如果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五岳”,那么马老师把我横空带到高处,俯览了一番“五岳”全貌,但“五岳”中所藏的奇珍异宝还有待于一一寻找挖掘。是的,传统文化的全貌是“经史子集”,而其中所含的奇珍异宝多如牛毛,比如《尚书》、《诗经》、《孝经》、《周礼》、《仪礼》、《周易》、《春秋》、《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孟子》、《史记》、《大学》、《中庸》、《资治通鉴》、《孙子兵法》、《水经注》、《战国策》、《本草纲目》、《茶经》等等。
岁月在时光的空隙中慢慢流逝,铜质编钟将继续敲响在华夏儿女的脑海里,浑厚响亮韩熙庭,清扬悠远,撩人心弦。我无法继续做那骑黄牛吹清箫的牧童,不生,不灭,无色,无相,无我。但作为一名老师,我会怀着一颗虔诚而敬畏的心不断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好我们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尽自己的最大的本分,做好传圣贤道、授大成业、解精神惑。
青春广南
关注“青春广南”微信公众平台有惊喜哟!
消息 | 交流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