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凯师

申珉熙【随笔】不曾忘记的过去(十)-铜官秋韵

【随笔】不曾忘记的过去(十)-铜官秋韵

点击↑↑蓝色字免费订阅

自己出生的村庄叫孙家坳【niao】(当地人称坳里),村名的本意为指山间凹下去一块平地。坳里主要有两大姓,一是孙姓,一是袁姓,两姓占据了村里八九成的户数,而只有孙姓是这个村的老户,袁姓是后来从陈炉迁居过来的,不过那也是很久的事了,逐渐成为了村里的第二大姓,其他姓氏被称为是外来户,人口也很少。据说土改时,爷爷恰好在这里扛长工,就参与了孙家坳的土地改革,我们家也就定居到了这里,至于其他已无法知道。在自己的记忆中,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村里的大人都很能吃苦,也想出了许许多多改善生产队生产、生活水平的办法,并且也实实在在的起到了作用,并不是人们所认为的一穷二白的样子。当时,坳里在十里八乡是非常有名气的,其经济水平和生活质量周边村庄那是无法相比的,单就娶媳妇来说,孙家坳的彩礼是周边最低的,因为女孩都愿意嫁到坳里来宗立勇,并以嫁到坳里为荣。记得七十年代后期,周边的宜兴(现在叫义兴)、罗寨、宜古、穆家庄等村长沙回售网,虽然距离我们村也可能只有三、五里地,可娶媳妇的彩礼大约是我们的两倍之多,坳里只需要三百块多一点断刺演员表,他们则需要六百到八百块钱,可见差距之大洛书九宫图。

据老人们讲,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孙家坳也曾经出过几个大人物,那个时候对于谁当了大官并不在意,在意的是谁最有学问,村里就出过两个很有名的教授,是搞核物理的,出于保密的原因无法知道详情,据说为国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对于绝大多数村里人来说,他们所感受的、所不能忘记的是为村里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的老一辈人,孔垂燊当然也不会忘记曾经的艰难经历。要说全村人最为尊重、最为怀念的要数村老支部书记,大家都叫他袁支书趣盘。从自己记事起他就是村里的党支部书记,人们几乎忘记了他的名字,大人、小孩一律称呼他为袁支书,以至于不懂事的孩子还以为他的名字就叫袁支书呢。据说他原来是国家干部,在精简机构时刘昭华,也就是最困难的时候自愿回村带领乡亲们劳动致富的,他是一位时刻将群众利益放在心上的、正派的、善良的好支书,从没有听到过有关他的不是,直到他老人家去世梁政珏。在小孩的眼里,那可是最大的干部,见到他都有着无名的胆怯,其实他人很和蔼可亲。

在那个公社、大队、小队三级管理,小队为基础的年代,大家最为关心的还是小队的情况,小队的干部能不能干、品行好坏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我们家所在的是二队,队上先后有穆队长、袁队长、孙队长等等,也都是一批很好的村干部,也正是他们,申珉熙在文革期间的政策环境下想尽一切办法带领全队人走上了集体富裕之路。这一批人,绝大部分已经仙逝,但他们对队里的贡献却没有因此而被人们忘记。刚开始的时候,队里很穷,原因是地少人多,而且都是坡地,根本打不了多少粮食。就是这批人,带领相亲大搞农田基本建设,通过几年的努力,全村的土地几乎都成了水浇田,粮食产量也一年比一年高。率先达到了“过黄河、跨长江”任务指标,每年给国家缴的公粮、购粮都是周边村子最多的,群众生活也很富足,也因此成为先进队明教宏。但到后来,来了一位李姓驻村干部,在他的忽悠下村里将所打的粮食几乎都缴了“爱国粮”,一度群众很苦,甚至吃起了返销粮(当时的返销粮是加拿大的小麦,听说由于经过了高温,现在想来可能是出芽麦,磨出的面很黏,不论蒸馍还是擀面都不好吃,甚至特别难吃),好在很快得到了纠正。也同样是这批人,把最初的几头病弱的大牲口经过几年的倒买倒卖,硬是给队上增添了许许多多的、强壮的大牲口,也成为队上最大的资产,为后来的骡马车搞副业、为村里挣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七十年代搞副业主要靠骡马车做一些运输业务,那时的小孩能坐上这样的车已经很得意了,就连市上的运输公司也有马车队,什么一连、二连、三连等等,记忆中最多的是马车八连,小时候还给他们送过自己所割的草,以此换取学费。到八十年代实行承包管理、分田到户时,队里的资产、牲口、粮食是十分可观的。还有一批人同样值得尊重,那就是1974年以前的、各批次的下乡知青,他们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曾在我们家住过的知青就有当时的副市长的女儿以及其他几位大姐,他们为村里的农田基本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但75年以后的几批知青,由于当时社会风气的原因,大多好吃懒做逃出海盗船,不愿出工商银通,甚至个别人偷鸡摸狗,就不那么受村民待见了。

但经过多年的分产到户、承包管理,原先积攒的家当已被全部糟蹋完了,建立起来的水利设施也完全被放弃了。最令人心痛的是,张铁民市长带领全市人民花费心血、历经多年建立起来的灌溉工程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就被彻底破坏了,就连深埋数米的地下管道也被挖出、砸烂当成废铁卖掉。回想起来,多少都有些心痛、有些可惜。孙家坳能有曾经的辉煌真要感谢那一代人辛勤的努力绝对良医,正是有了他们,最起码群众在最困难的时候没有饿过肚子,更没有一个人去外出讨饭。现在的孙家坳已经今非昔比了,八十年代以后,村里人就开始重视孩子的教育,目前有许多人在外面工作,也出了一批在当地有影响的好干部鞠尚宜,有正厅级干部重生之阎欢,有县级干部,也有科级干部。最为关键的,村里也有很多有钱人,但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爱家乡,建设家乡,以自己的能力来影响、带领乡亲们致富。

说起坳里,也有传说。一个是说这个村里曾经有一个力气很大的孙姓人,大家都叫他“五牛爷”,力气大到一人可以拉住五头牛,一次可用五个碌碡(见过的人都知道西游后传,一个碌碡最起码在二百斤以上)玩耍,他也因此成为村里的保护神。听老人们讲,一次邻村大队人马来争地盘,他一个人将他们打的落花流水,奠定了坳里现有的规模,这只是口口相传大丰收鱼庄,真实性不得而知。另一个是说在村里曾经有一口井,站在上面可以听到很大的流水声齐敬轩,老人们说那是通往龙宫的路,后来不知怎么就被填掉了,以至于现在成了缺水的地方。这个井确有其事,小时也见过,里面的水声也确实很大,至于是不是通往龙宫的路就不知道了。只知道后来填掉是因为村里修路,没水是因为周边煤矿开采破坏了地下水路所造成的。(未完待续,敬请关注!)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