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凯师

暗黑帝国【雅赏】珍藏在辽博的历代书画名迹,让你一次大饱眼福-文化淮安

【雅赏】珍藏在辽博的历代书画名迹,让你一次大饱眼福-文化淮安
河珠熙
关注文化淮安 更多精彩文艺活动等你免费参加
淮安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官方微信◤

辽博是新中国建立后的第一座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11.2万件(套),其中古代书画近万件(套)。它是中国收藏晋唐宋元书画数量最多、品质最精的博物馆之一;同时,也是海内外清宫散佚书画重要收藏单位之一,总数达二百余件(套)。这批书画大都来自溥仪离宫时淘选带出的珍品。等了大半年,盼了大半年,终于感天动地的盼来了辽博绘画常设展的试开放,话不多说,稀世国宝先睹为快:
中国古代绘画展
魏晋 顾恺之
洛神赋图卷
魏晋时期是中国仕女画的成熟时期,传世所见顾恺之《洛神赋图》《女史箴图》,堪称中国仕女画的典范。
此卷为《洛神赋图》,是目前所知传为顾恺之《洛神赋图》的六件摹本(其他五件分别收藏于美国弗利尔美术馆、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中最佳者,图据曹植《洛神赋》文意,借洛神原形宓妃的传说绘制出一段凄婉的爱情故事,图画中洛神的形象美丽绝伦,人神之恋飘渺迷离,图卷山石钩染而不皴擦,人物形象高古,虽为宋人摹本,仍存魏晋时期“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时代特征。


唐 周昉
簪花仕女图

《簪花仕女图》唐 周昉
唐人周昉的《仕女图》,因每位仕女发髻上都插有花朵,又名《簪花仕女图》。本卷无款识、题跋、观款,画心有南宋“绍兴”连珠印、南宋贾似道“悦生”葫芦印,除此之外,无北宋以前,亦无元、明人的收藏印暗黑帝国,后经清梁清标、安岐收藏,乾隆年间入藏清内府。
仕女皆体态丰腴,婀娜窈窕,或戏犬,或拈花,或捕蝶,或沉思,尽显端庄典雅的贵族妇女形象。法式皆为高耸云髻,依次簪有牡丹、芍药、荷花、绣球等折枝花及步摇。其脸庞圆润,眉毛皆作蛾眉,中间饰有金花子。衣饰俱为透体敞领的宽肥外衣,内着束至胸部的长裙,并皆佩披肩。

鉴于周昉传世画作不足,《簪花仕女图》中主体人物的奇特装束及其在流转过程中的长期断档,所以就作品的绘制时代,曾在鉴藏家中引起过争论。
谢稚柳先生根据仕女的发饰、装束,以及仕女着纱衣和盛开着辛夷花的场景,认为此画是五代南唐时绘制的。而杨仁恺先生则是唐代说的代表人物,他从中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大背景入手,并结合1972年重新揭裱时,发现此画是由三块绢拼成的,较明显者为左数第二人比例较小的仕女为后嵌入,又白鹤与画左小狗亦为剪裁而来,有研究者据此认为其原为屏风画。
不过,大家都一致认为这是一件稀有的国宝。

此卷无作者款印,亦无历代题跋及观款。最早著录此卷的是清安岐《墨缘汇观》,认为是唐周昉所绘,其后《石渠宝笈?续编》及《石渠随笔》皆沿用该观点,俱著录为《周昉仕女图》,然近代研究亦有持异议者。周昉字仲朗,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官至宣州长史,擅长仕女画,画风承继张萱又独具特色。
此卷曾经南宋内府收藏,南宋末归贾似道所有,元、明间流传无考,清初为梁清标、安岐收藏,后入清内府。末代皇帝溥仪逊位之后,以赏赐其弟溥杰的名义将其携出清宫,经天津运往长春伪皇宫。其后辗转入藏东北博物馆,即今辽宁省博物馆。
北宋 宋徽宗
瑞鹤图

《瑞鹤图》北宋 赵佶
本卷绢本,纵51厘米,横138.2厘米。右图左书,设色绘彩云弥漫的天空中现出一座宫殿的屋顶及斗拱狗咬狗粤语,十八只丹顶鹤飞翔于宫殿上空,另有二鹤立于殿脊鸱尾上。赋色浓艳,界画工整。画后瘦金书题诗并记,款署“御制御画并书”,并有“天下一人”签押及“御书”印。

《瑞鹤图》是宋徽宗的所见所感,北宋政和二年上元之次夕(公元1112年正月十六日),都城汴京上空忽然云气飘浮,低映端门,群鹤飞鸣于宫殿上空,久久盘旋,不肯离去,两只仙鹤竟落在宫殿左右两个高大的鸱吻上。引得皇城宫人仰头惊诧,行路百姓驻足观看。空中仙禽竟似解人意,长鸣如诉,经久不散,后迤逦向西北方向飞去。

端门屋顶,彤云缭绕,天空中群鹤翱翔。徽宗在构图上相当大胆,一改花鸟画的传统画法,以超现实的表现手法,重点描绘了群鹤的姿态。
十八只鹤组成的鹤阵,盘旋在石青满染的天空中,疏密相间,升降自如。立于屋脊鸱吻上相对的两鹤,一只翘首观望空中舞意正酣的群鹤,一只刚刚落于鸱吻之上,翅犹未敛。

宋徽宗的御题把整个《瑞鹤图》的创作经历讲述了一翻,并赋诗一首。
从书法风格及款印可知此卷书画皆为宋徽宗赵佶所作,赵佶能书擅画,传世作品颇多,但多为“代笔”及“御题画”,此卷作为其“亲笔”弥足珍贵。从形制看此卷或为散佚的《宣和睿览册》之一。
此卷后有元来复跋,曾经《石渠宝笈?续编》、《石渠随笔》著录,元明流传状况无考,入清为内府收藏。末代皇帝溥仪逊位之后,以赏赐其弟溥杰的名义将其携出清宫,经天津运往长春伪皇宫。其后辗转入藏东北博物馆,即今辽宁省博物馆。
五代 董源
夏景山口待渡图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 卷 五代(907—960)绢本水墨设色,纵49.8、横329.4厘米
图中山势重叠,缓平绵长,植被丰茂,水汽若蒸,似江南夏日景色。起首处水面浩渺,扁舟隐现,中景山势重叠,林木疏朗挺直的士飙花,竹丛杂处其间,茅屋隐约可见;卷末渡船未到,官客等待,点出主题。

全图构思精细,设色雅淡,冈峦清润依安政务网,林木秀密。技法上以披麻皴为主,多用苔点,色彩淡雅,为典型的江南山水。
元 王蒙
太白山图

王蒙太白山图 卷 元(1271—1368年) 纸本设色,纵28、横238.2厘米
绘浙江鄞县太白山天童寺及其周围景物,尤其着重描绘天童寺前二十里夹径松林。画面中远岫层峦,溪流潺潺,人物往还其间,用笔松润,赋色淡雅。


画心右上角有小字篆书“太白山图”四字,画尾钤“王蒙印”,近人研究认为此卷为王蒙晚年代表作。
明 吕纪
狮头鹅图

明 吕纪狮头鹅图 绢本,纵192.5厘米,横106厘米。
工笔设色绘白鹅踱步于梅树之下,树干古拙,花蕾点点,侧有玲珑剔透的太湖石,石旁花卉丛生。鹅身用笔轻柔,赋色细腻。左上角有吕纪单款,并钤印章。吕纪(公元1477~?)字廷振,浙江鄞县人,弘治年间值仁智殿,为锦衣卫指挥,工山水花卉,花鸟追摹宋元。此图曾经宋荦收藏。
辽 佚名
山弈候约图

此画于1974年在辽宁省法库县叶茂台七号辽墓出土。辽代卷轴绘画作品传世不多,《山弈候约图》虽无作者名款及印记,却是辽代早期墓葬出土,制作年代是确实可靠的。此画为研究中原和契丹绘画艺术的相互影响,提供了第一手材料。此画的艺术风格接近荆、关、李成一路,与江南董、巨一派迥然有别。
《辽人画山弈候约图》画面云山、树石、楼阁、流水浑然一体。上部峭峰陡起,雄伟奇特,茫茫的白云如海;中部一座两层楼阁,院内 2人对坐而弈,一书童持物前来;下部溪水如镜章太炎故居,路有 3人,长者策杖信步前行,后随 2个小童,一背负较大的酒葫芦,一肩负长大的琴囊纸玄网,似是赴约入山而来。
山上山下两组人物互为呼应,候友者弈以待约,来访者荷琴酒而至,组成了一幅耐人寻味的生活画面。
辽代 佚名
竹鹊双兔





元 赵孟頫
红衣西域僧图


这幅堪称赵孟頫人物画杰作,图中描绘西域僧人跌坐之状,深目高鼻,浓髯大耳,一手作平伸说法相,宁静而和睦,又不失庄重慈祥之态。

赵孟頫书法题签

僧人的红垫、红屐,皆刻画得很工细,尤其是脸部,傅色细腻笑侃大上海,落笔精巧,质感强烈,形象生动;红衣则以意为之,着笔不多,而大略可观。僧人身旁之岸石,染以绿色牛牛大逃亡,更衬映出僧人红衣域外客的特征;其前牡丹香花开放,其后菩提大树挺发,给全图增添了佛家吉祥、庄重之情。

董其昌和陈继儒书法题跋

赵孟頫自己说曾在大都见到过西域僧人,又见到过唐人阎立本所作吐蕃僧人像,因此该图既有唐人古朴之态,又有元人现实之意,借古开今,形神相兼。
明 仇英
清明上河图卷
仇英本《清明上河图》虽为仿品,但融入了自己的想象与创作,再造了一个比六百年前北宋汴京更令人激动城市——苏州:宋代夯土城墙变成了我们熟悉的包砖城墙;画面中心的城门,让人联想到苏州城的阊门;深宅大院、高大城墙与鳞次栉比的商铺彰显明代苏州的繁华。

仇英本《清明上河图》 局部
从画中细节来看,“描金漆器”、“精裱诗画”、“打造锡器”、“染坊”、“打造诸般铜器”均为明代苏州特色,而“青楼”、“书坊”、“南货”、“鲜明花朵”、“女工铜针”等足可让人感受到明代苏州的风致。
中国古代书法展
唐 张旭
草书古诗四帖

张旭草书古诗四帖 卷 唐(618-907年) 纸本 纵29.5、横195.2厘米
张旭,生卒年不详,约在唐玄宗朝开元、天宝(714-756)年间。字伯高,吴(今江苏苏州)人。与盛唐之际的另一位草书大家怀素蜂蜂乐园,并称“颠张狂素”。《古诗四帖》为张旭传世的狂草孤本,是今草向狂草演变的实物例证。
清 王铎
临唐太宗帖

王铎临唐太宗帖 轴 清(公元1644—1911年)绫本 行草书,纵252厘米横50厘米
王铎(1592—1652),字觉斯,号嵩樵、痴蓭等。孟津(今河南孟津县)人。明天启二年(1622)中进士,授翰林编修。后官至南京礼部尚书。明亡降清,被授以礼部尚书之职。王铎的书法和书论个性鲜明,颇具风骨。此轴名为临书,点画之间,不时参杂自家书法笔意,用笔细劲,行笔迅疾,连笔牵丝,一气呵成,气脉贯通。
清 刘墉
行书远景楼记

刘墉行书远景楼记 轴清(公元1644—1911年),纸本 行书,纵165厘米 横56.1厘米
刘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城人。乾隆进士,官至东阁大学士。书法魏晋,笔意古厚,初学赵孟頫,中年后自成一家,素有“浓墨宰相”之誉,为清代杰出的书法家。与翁方纲、梁同书、王文治并称“清四家”。
远景楼记系刘墉晚年所书,章法疏朗规整,用墨厚重,笔势雄浑,笔画粗细随宜考古中国,已融诸家之长,独具面目。
明 唐寅
行书吴门避暑诗

唐寅行书吴门避暑诗 轴 明(公元1368—1644年) 纸本 行书 纵138.2厘米横31厘米
唐寅(1470—1523年),字子畏,一字伯虎,号六如居士,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因受科场案牵连而被革黜,遂遣于艺文书画。性任逸不羁,镌其印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画宗元四家,书学赵孟頫,自成一格,为“明四家” 之一。此轴书写极为精致,秀润温婉,流畅自如艾达乐,给人以清新爽朗之感。
唐·欧阳询
仲尼梦奠帖

唐·欧阳询《仲尼梦奠帖》
虞世南口中“不择纸笔,皆能如意”的欧阳询,享有“唐人楷书第一”的盛名,但其传世墨迹很少,现今已知有四件存世。
《张翰帖》、《卜商帖》保存在故宫博物院,故宫两帖因本身墨色黝黑而板滞,非书写的笔迹,被公认为是唐人的钩填本。《梦奠帖》、《行书千字文》保存在辽宁省博物馆,这两件墨迹均是清宫散佚作品。徐邦达先生在《古书画过眼要录》中提到,欧阳询的《行书千字文》可能是“集字为之者”。
而《梦奠帖》先后经南宋内府、贾似道、项元汴、清内府递藏,是一件为大家所公认的书法真迹,被认为是欧阳询传世墨迹中最为可信魔神重生,也最为精彩的一件。
宋徽宗 赵佶
草书《千字文》

北宋·徽宗赵佶草书《千字文》
在中国书法史上,徽宗赵佶的瘦金体已家喻户晓赵奎贤,而其行草书作品也是不容忽视的。辽博现藏有宋徽宗赵佶的三件行草作品:《蔡行敕》、《恭事方丘敕》、《草书千字文》。

宋徽宗赵佶草书《千字文》局部
此卷《草书千字文》为纸本,长3余丈,无一接缝,描金云龙纹生动而规整,犹留唐人遗韵,专家认为如此精工的图案,却毫无板滞之弊,应该不是雕版印刷,而是工匠一笔一划描绘出来的。如此长卷,如此繁缛的手绘云龙图案,对重新认识与研究宋代造纸技术弥足珍贵。
横持手机观看

宋徽宗 赵佶草书《千字文》
卷上的草书一气呵成、笔势凌空、变幻莫测,犹如长江奔腾,一泻千里,又犹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运笔迅疾流畅,结体奇宕潇洒,如此长卷,却毫无倦笔,在纵向空间有限的情况下,非常巧妙的利用了笔画中的长线条,如文中的“号”“帝”“也”等字,末笔处的有意拉长,调节了空间比例,使整幅长卷看上去更加疏朗、跌宕与灵动。
元 赵孟頫
秋声赋

《秋声赋》元 赵孟頫
《秋声赋》与赵孟頫的典型作品不太一样,王连起先生认为“赵孟頫晚年有时刻意将点画转折的棱角泯灭一些,追求苍率疏荒的效果,像《秋声赋》这样,就一反平常结字的严谨和用笔的情致,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在笔势的厚重和笔意的苍劲上,体势也力求雄健放纵。”
中国古代缂丝刺绣展
《缂丝紫鸾鹊谱立轴》
北宋
辽博新馆收藏的缂丝作品,无论从质上还是量上均属世界之最,北宋缂丝《紫鸾鹊谱》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它高131.6厘米,宽55.6厘米。紫色熟丝地,彩色丝织花卉鸾鹊。图案每组由五横排花鸟组成,鸟均展翅飞翔,各具姿态。
花卉以《重楼子》牡丹和番莲为主,衬以荷花、海棠花等纹样,犹存唐风。每一组图案制成之后,改换纬梭的色彩,再就原图案继续制作。这种只改换纬梭色线反复出现同一图案的方法,正与锦的图案相似。

《缂丝紫鸾鹊谱立轴》北宋
这幅保存完整的匹段,为传世北宋缂丝整幅的孤本。这幅缂丝作品应属北宋官办手工业缂丝作坊所制。
南宋缂丝
《山茶图》

朱克柔《缂丝山茶蛱蝶图册页》南宋
南宋缂丝《山茶图》系缂丝名手朱克柔的独具匠心之作,花萼改用披梭,其余多用平梭,叶不勾线,枝干等以合花织成。朱克柔每制作一幅作品都是精美绝伦,在我国缂丝发展史上已然达到了一个高峰。这幅缂丝作品流传到清代,为卞永誉收藏,右方钤“令之清玩”朱文一印;雍正、乾隆时期,为安岐所有,作为《唐五代两宋集册》的引首。
重点展品将以三个月为期限进行轮展,以兼顾参观者的需求和文物保存的需要。曾经引发观展热潮的“唐摹王羲之一门书翰卷(又名万岁通天帖)”将有望出现在古代书法展的第二批展品中,在今年冬天再次与观众见面。


《万岁通天帖》局部
信息来源:名艺在线
文艺活动:在线预约免费参加
文化场馆:在线预订免费使用
数字资源:在线阅读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