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凯师

牛欣欣【雅昌专稿】上海美影厂中国水墨动画片的背后画手,都是“熟人”-雅昌艺术网

【雅昌专稿】上海美影厂中国水墨动画片的背后画手,都是“熟人”-雅昌艺术网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
编者按:在陪考一届又一届之后,终于,据说本次高考是最后一批90后的主场,让人不得不怀旧起来。再一件令人怀旧的事是,近期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在其华诞60年之际,播放了一段名为《见证者》的3分钟宣传片,除了见证创下的经典超脑小子,也公布即日起至2021年将出品的13部动画片。这意思大概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它——不仅承包了你的童年藏名诗,也即将要承包你孩子的童年了。

▲这些经典动画片桥本甜歌,你看过几个?
被遗忘的上海美影厂,连纪念日都没有祝福
高追求的团队,高质量的作品

▲宣传片《见证者》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美术电影制片,也是中国历史最老的动画制片厂之一。1957年4月,脱胎于东北电影学院美术片组的上海美影厂正式成立禄宏微交易,设动画、木偶和剪纸3个制片部门,所生产的动画片占全国美术片产量80%以上,也让中国美术片在世界舞台上斩露头脚。
当时担任首任厂长的是漫画家特伟黑道死囚,后有中国美术电影创始人万氏兄弟(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美术家靳夕、儿童文学家金近等人的加入。为了美术效果魔机,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也请到了画家李可染、程十发、吴山明等艺术家担任美术指导及创作。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老艺术家们
在宣传片《见证者》中,采访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尚健在的,平均年龄已80多岁的老艺术家们,他们曾在美影厂加班加点,挑灯夜战,只为追求每一帧。老编剧姚忠礼形容当时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一个团队很多人,都有至高的追求,那么这个团队了不得。”
也因此,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创下了许多个第一,“第一步彩色片是我们的,第一步立体片也是我们的,第一步剪纸片,第一步真人合成的木偶片也是我们做的”,老摄影段晓萱在《见证者》中自豪的表示。有媒体形容这一批经典:与其说是动画片,不如算得上是美术片。
逐渐淡出视线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

▲1964年 第一部影院动画长片《大闹天宫》

▲1984年第一部科普动画系列片 《黑猫警长》
自1960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开启了第一次国产动画片的创作高潮,先后开拓出手绘动画片、剪纸动画片、水墨动画片等多种动画片门类,留下了《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半夜鸡叫》、《宝莲灯》、《黑猫警长》等经典作品,创立了动画艺术“中国学派”的风格式样。
时过境迁,10后的小孩们接触的动画片开始变成某某洋,某某强。网络上,家长们认为这类适合全年龄段的动画片并不适合小孩u8基金网,也感慨儿时每一部带有寓意的经典动画片。但每年的4月13日,却没有人记住是经典动画片背后的英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纪念日。

?
▲1979年 第一部宽银幕动画长片《哪吒闹海》

▲1979年第一部木偶系列片 《阿凡提的故事》
在今年,某公众号推送了一篇《写给没有一条新闻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建厂60周年纪念日》的文章,他指出,“这样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我们却看不到一篇像样的新闻,看不到一个纪念性的活动”,并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自身和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看“是谁把上海美影厂彻彻底底地忘却了呢?”。
并提议,“复兴上海美影厂,就请从纪念它诞辰60周年开始吧”。
动漫强国日本,也不愿轻易尝试的“水墨动画片”
上海美影厂成立至今,仅4部水墨动画片面世

▲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
水墨动画是中国传统水墨画与现代动画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动画史上的一大创举,被日本动画界称之为“奇迹”。
所谓的水墨动画片,大部分整片没有独白或旁白,仅以水墨画独有的表现形式,加上音乐、音效表情达意,使整部影片情景交融。画面上的人物、背景没有鲜明的轮廓和线条,而是以晕染的形式构成。一部水墨动画片摄影时间,足够拍成四、五部同样长度的普通动画片。

▲水墨动画片《山水情》
当时水墨动画片的制作过程复杂,原画师和动画人员在影片的整个绘制过中用铅笔在动画纸上作业,每一个动作都需要画一张,利用分解、描线、分层渲染著色,并且在摄影台上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固定和拍摄。曾来交流的日本动画人,虽然已初步掌握水墨动画拍摄技巧,但回国后也不想轻易尝试如此复杂的工序。也因为其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不成正比鲁尔邓,使得水墨动画后续发展面临无以为继的尴尬。
当时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不惜投入巨大人力和时间来创作,因为水墨动画片难度大,至今步练师无惨,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水墨动画仅四部,但参与的制作班底都是耳熟能详的艺术大家:根据齐白石水墨为灵感的《小蝌蚪找妈妈》;李可染先生画的《牧笛》;程十发参与指导的《鹿铃》,和吴山明、卓鹤君参与创作的《山水情》。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公布的新片计划中,也有一部,作为水墨动画传承之作《斑羚飞渡》,将当代国画的水墨动物形象搬上大银幕。

▲水墨动画片《牧笛》
所以,用一句新媒体的形容方式来说:真正看过以下这几部水墨动画片,你的童年才没白过。
齐白石:《小蝌蚪找妈妈》(1961年)

1961年的《小蝌蚪找妈妈》是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集体编导,艺术指导为特伟,美术指导为钱家骏。影片在1962年第一届中国电影百花奖上荣获最佳美术片奖,并在随后的10年间在多个国际电影节上获得荣誉。

片中角色形象取材于齐白石创作的小鸡、鱼、虾、青蛙、蝌蚪等形象,把典雅的中国水墨画与动画电影相结合,形成了最具中国特色的艺术风格斗锦堂。茅盾看完这部影片后曾赋诗一首,其中两句是“莫笑蝌蚪傻,人亦有如此。认识不全面,好心办坏事”战魔法神。

创作这件作品时,上海美影厂成立了好几个组,一起研究怎么把水墨画的质感和韵味体现出来。直到今天,这种水墨效果技术都是保密的。
李可染:《牧笛》(1963)


《牧笛》是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63年摄制的水墨动画片。片中的水牛是根据李可染的风格绘制。为了这部影片,李可染特地画了14幅“牧牛图”,给剧组作参考;“长安画派”的山水画家方济众担任了影片的背景设计。影片为使画面达到诗意的美,作曲家吴应炬想到通过曲笛演奏家陆春龄的精彩演奏来达到这个效果。

1980年美国观众看《牧笛》后赞叹说:“太美了,简直是奇迹,这完全是中国式的动画片。” 1981年,在日本动画协会举办的“中国美术电影展览”中,也有观众留言:“当听到水墨画能动起来,简直不敢相信”。
程十发:《鹿铃》(1982年)

《鹿铃》改编自庐山“白鹿洞书院”流传的美丽传说。摄制组通过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画卷大道修真录,希望表达出人与大自然之间亲密、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抒发人与大自然动物间深厚的真挚情感。


该片的美术设计由程十发担任,在水色欲滴、墨色朦胧的画卷中,小姑娘、爷爷、小鹿一家以及所有铺垫背景的形象在写意中显得生动、鲜活。整部动画片20分钟,每秒包含15张画作,画好后翻动纸张拍摄而成,可以想象制作的困难。


动画片片头片尾的字幕都是手写的毛笔字,牛欣欣结尾时,笔画有力的“再见”二字显得非常庄重。
吴山明、卓鹤君:《山水情》(1987年)


《山水情》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水墨动画片收关之作,也是水墨动画中获奖最多的影片。1987年创作这部动画片,是为参加上海与意大利蒙特利尔国际动漫节而准备。


《山水情》中由卓鹤君负责画山水景物,吴山明负责设计人物形象。他们会经常参与美影厂的导演和主创者们的讨论夜半鬼敲门,以便更好地呈现出山水情画面的深度。经过长达1年的努力,吴山明、卓鹤君每人画出近百张手稿,从中挑出150张提供给导演、原画以及动画师们参照烈血大将军。摄影现场,更是以“现场作画,直接拍摄”的办法,使画面变得更生动。

1990年,水墨动画《山水情》获得意大利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佳短片奖,1998年后共获得上海动漫节金奖等5项国内外重要大奖。之前的三部水墨作品,因时代背景的原因未有机会参与国际性大赛,姜柔所以《山水情》是至今唯一获得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佳短片奖的中国水墨动画。
即将要面世的新作:《斑羚飞渡》

《斑羚飞渡》目前主要角色的形象还在完善当中,导演组也正通过拜访国画大师听取意见来不断修改,同时也在进行加入三维动画形式、在传统黑白墨迹基础上加入彩墨效果等新尝试。
你怀念不仅是经典,而是动画界的“中国学派”
据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党政负责人郑虎告诉媒体,建厂至今的近500部作品中,都含有中国文化、中国元素、中国造型的浓重表达。

▲1980年 第一部获得柏林电影节奖项的中国电影《三个和尚》
电视机刚兴起后,大量日本动画、连续剧抢占电视荧屏。中国急需自己的系列动画片,因此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决定开始投拍系列动画片。自上世纪50年代起,“我不愿模仿!”,使上海美影厂走上了一条有别于西方国家动画发展模式:“中国学派”。
提到“中国学派”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上海美影厂首任厂长特伟。他被称为中国“水墨动画之父”、动画电影“中国学派”创始人之一。“我不愿模仿!”便是他经常提到的五个字。

▲1983 年第一部水墨寓意剪纸片 《鹬蚌相争》

▲1986年第一部剪纸系列片《葫芦兄弟》
从1955年王柔柔,特伟开始尝试探索中国传统戏曲与动画的结合,也吸取中国民间皮影戏和剪纸片的艺术特点乡村名流。创作的《小蝌蚪找妈妈》、《鹿铃》等作品,奠定了“中国学派”在动画界的地位,也扛起了中国特色动画审美之旗。

▲1999年第一部市场化运作影院动画片 《宝莲灯》

▲2004年第一部全家欢喜剧动画系列片《大耳朵图图》
有老艺术家曾对媒体说到,动画“中国学派”能在世界上站稳脚跟景帝纪事,靠的是不忘初心,坚守文化自信。
编辑:张丽敏